-
日期: 2025-03-15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屠宰场的空地上,风很大,刮得呼呼作响。
肉贩子开着一辆蓝色的三轮车,拉着两袋已分割好的狐、貉前后腿肉,赶到了交易地点。
一旁角落里,还散落着一些已经发黑的狐、貉胴体。据肉贩子讲,这个场地在旺季时能堆数百吨狐、貉胴体。
肉贩子察觉到记者在拍照,“这个你就不要拍照了”,迅速制止,显得非常警惕。
记者提出想去冷库看一看,对方犹豫了一会,同意了记者的要求,但强调不能拿手机,不能发定位。
该肉贩子声称,他的冷库里还囤积着40多吨狐、貉冻肉,主要卖往南方当“兔子肉”,北方的买主一般买去制成肉干冒充牛肉干销售。
另一位肉贩子则提醒记者,做狐、貉胴体生意,得隐蔽进行,自己私自运走。
狐、貉养殖在河北唐山、山东潍坊、临沂等地,早已形成相当可观的产业规模,毛皮是最主要商业价值。
作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的非食用特殊禽畜,“取皮”后的狐、貉胴体按照国家规定不能流入食品领域。
然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影子调查队记者近期辗转狐、貉养殖大市河北唐山、山东潍坊、临沂等地,暗访接触了近三十名狐貉胴体流转涉及的商贩发现,屡屡被媒体曝光之后,仍有人私下售卖狐、貉肉,甚至还在视频平台公开叫卖。
一些商贩在冷库里囤积了几十吨已经分割好的狐貉腿,声称冒充羊肉、狗肉、兔肉等流入食品领域,销往各地。
养殖的狐、貉等非食用毛皮动物胴体为何不能供人食用?有关专家解释,狐、貉等动物在饲养过程中会用到激素,加之缺少检疫程序,未经检疫的毛皮动物胴体流入食用肉类市场,其携带的病原体将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增加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多地曾发文,要求推进毛皮动物胴体的资源化利用,严厉打击非法处置毛皮动物胴体的行为。
狐狸养殖场。山东潍坊、临沂多名狐狸养殖户证实,狐狸养殖中会在皮下埋植激素。
中间商公开买卖貉子肉
“新鲜貉子肉,大量接单(全国发货)”是唐山市乐亭县貉子肉贩刘猛在某网络平台账号的昵称。
刘猛账号所发视频显示,他在集镇上摆摊售卖,已被取皮的貉子胴体堆在一起,或摆在木板上;也有工人取完皮,将貉子胴体扔在塑料布上的视频。
开膛、刮掉皮下脂肪层的貉子白条,刘猛叫价“100元3只”。
唐山市乐亭县另一位狐貉肉贩郑经,也在网上叫卖狐貉肉、狐貉腿。
中国皮革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貂、狐、貉取皮数量统计报告》显示,当年,中国狐取皮数量约405万张,最大省份为山东省,占全国总量的41.9%。河北省排名第二,占比逾31%;中国貉取皮数量约249万张,河北省占比近70%,山东省占比约19%。同年,我国养殖貂狐貉胴体达1076万个左右,估算10多万吨。
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特种畜禽水貂、银狐、北极狐和貉等毛皮动物,首次被列入家养畜禽类别,但备注为“非食用”。在落实方面,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强调,依法加强水貂、银狐、北极狐、貉等毛皮动物饲养管理,严禁以食用为目的的胴体经营。
相关国家法规及行业标准均已明确,狐貉不得用于食用目的。可是,狐貉养殖大市唐山、潍坊等地的一些养殖户、中间商仍在非法贩卖狐貉胴体供人食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