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3-16 | News by: 芥末堆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提到数学,人们总是首先想到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论,数学也因此常被视作一门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学科。然而,无论是对于科技领域的发展,还是对于个人逻辑思维的提升,数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当下,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发展和本土创新人才的培养,始终是科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教育焦虑,如何探索出更适用于当下时代的数学教育体系?如何走出中国式教育的困境,为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培养本土顶尖人才?
知名科普创作者、清华大学校友李永乐直播专访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分享当下我们该如何打破教育困局,解锁数学在当代的无限可能。
01
培养顶尖学者不能急功近利,学会选取有意义的问题比刷难题更重要
李永乐:您在这本新书《我的教育观》中谈到了家庭教育对您的影响。而且您的两个孩子也是哈佛大学毕业的,所以您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您对家庭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您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秘诀?
丘成桐:家庭教育是人生文化修养的开始,没有这个修养很难做好的学问。我想很多人不大了解,以为考试是最主要的,其实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影响到我们对学问的看法。
数学上有些重要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影响几十年;也有些问题虽然很难做,但即使解决了人家也不在乎,因为没有触及到数学的核心部分。怎么选取有意义的问题,其实跟文化修养有密切的关系。我观察到很多同学花了好几年功夫还在琢磨高考的题目,坦白讲,我还没看到哪个高考题目与数学(研究)有很大的关联。如何选取重要的方向,对学者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这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李永乐:没错,您也谈到了我们应该选取那些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仅仅出一个难题去难为学生,这可能也是我们的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您在《我的教育观》这本书中提到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还是忽视学生的兴趣而更加面向应试?像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丘成桐:教育要看你的目标是培养哪类学生。每年高考有1300多万名学生,不可能都去追求最前沿的学问,也有不少成为工程师、文员等。我的目标是培养最尖端的学者,就好像一个雁群向南飞,需要有个头雁,其他的雁自然会跟着飞。头雁很重要,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带领一批学者做尖端研究的领军科学家。
培养领军学者,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家长们急功近利,老师们也迎合家长的口味。教育领域的很多成规也差不多如此,很少是为了培养最尖端的学者而设计的。
李永乐:如果想培养未来的领军人物,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数学家,那么在现代教育中有哪些因素是关键的呢?您能不能给我们的家长,或者给我们教育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一些指点呢?
丘成桐:培养世界一流的学者并不容易,一流的师资很重要。目前,优秀的中学教师更多以竞赛和高考为主,通过刷题,在考试中获到最高分。然而,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的目标是要研究数学及基础科学中最有意义、最核心的部分,刷题对此毫无帮助。
至于家长,能够让孩子们念书就够了,不需要过多的指导。譬如来讲,有家长担心孩子们念英文有问题,但我们要跟全世界最好的数学家竞争,孩子们要看得懂英文的书本,这并不是说英文比中文更优先,而是没有办法的事。学生们一定要学英文,要学得好,同时要能够将自己的想法用英文表达出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