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9 | 来源: 谷雨实验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作者|廖宇彬
编辑|江臾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去年12月,28岁的吴楚楚第N次走进消化内科。
她已经胃痛了小半年,食欲降低,喉管连接胸腔的地方总有哽住的感觉,有时喝水都感觉咽不下去。生病后,她做了胃镜看遍中医西医,喝过各种胃动力药和中药,但症状只有微微减轻。只要一躺下来,她就会咳嗽,有时整夜失眠,或是睡两个小时熬到早晨上班。
吴楚楚全部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她在深圳一家小学做美术老师,课业和教务占满她的生活,身体的痛苦宛如最后一根稻草,她一度陷入抑郁状态。直到一位同为老师、相似症状的朋友推荐了精神科的医生,楚楚又燃起一点希望,看诊时,医生告诉她,胃没有任何问题,转而开了抗焦虑药物。
三天后,她的胃病症状全部消失。楚楚很困惑,“看过这么多次病,怎么没医生建议我去精神科看看呢?”
张晨同样有这种感受,他已经与肠应激综合征共存八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终是在精神科实现病情的控制甚至扭转。在网上分享经验后,他收到了海量的留言,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么多人有相似的困扰,抱着尝试的心态建立“肠应激病人互助群”,一月以内3个500人大群全满。
他在群里做了简单的问卷调研,各年龄段的患者都有,12-18岁以及24-40岁是高发期,最大的致病因子是由于学业和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焦虑抑郁;这也是个糟糕的慢性病,群里的病友的发病时长从两三个月到二三十年的人都有,其中80%的患者症状都在持续甚至加重,只有3%的人完全治愈。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肠胃问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中国有近1.2亿肠胃病患者,且总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胃病不仅仅是胃的问题。
人体的胃肠道可以被视作人体的“第二大脑”,它拥有一套独立的肠神经系统,拥有上亿的神经细胞和神经元,既可以运作消化系统,也能和大脑合作。因此我们的情绪与胃肠道紧密相连,精神与心理状态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严重时会引发躯体化。
有研究显示,在5754例已经确诊抑郁症的患者中,有高达20.4%的患者首诊是消化内科,其比例远高于其他科室。另一项研究表明,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焦虑平均分及抑郁平均分均显着高于国内内科门诊常模(P
本文的主人公都曾在不同医院的消化内科辗转,经历过漫长而反复的治疗,最后他们在精神科治好了困扰多时的胃病。
以下是她们的自述:
张晨,32岁,曾是港中大心理学研究生
「“读心理学读了六年,最后抑郁症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今年是我和肠应激综合征共存的第八年。
病因非常偶然,八年前我正在港中大的毕业季,压力很大,我有些胃部酸痛,去医院检测感染幽门螺杆菌,医生给我开了四联杀菌的药。服药三周左右,我的肠胃就出现明显不适,腹泻特别严重,控制不住地拉稀,次数又频繁,甚至有时连喝水都无法吸收,喝完就得跑厕所。-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