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21 | 來源: 上觀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看電視劇《北上》,很快便會沉浸在運河流淌的詩意裡。然而,此《北上》並非彼《北上》(小說),電視劇與小說原著裡同是壹條河,調性和內核卻不同。
電視劇《北上》改編自作家徐則臣的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從最初孵化到央視開播歷時7年,備受期待。壹是因為茅獎的“加持”,原著結構獨特、基調宏闊,許多讀者迫不及待想看到它的影視版;贰是因為這條河,京杭大運河有2500年歷史,貫通南北,接連古今,這部以運河人為主角的電視劇也令人期待。
《北上》壹開播,便拿下近叁年央視黃金檔的首播最佳,然而其後口碑兩極分化。這背後,不僅牽連著年代劇的“破圈”難題,更有文學作品影視改編之得失。
獨樹壹幟的敘事基底
近年來,年代劇很火,熱播劇壹部接著壹部,尤其是2022年的《人世間》被譽為“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那麼,同樣作為年代劇,《北上》該如何“破圈”?其做法,既有突破又有借鑒。最大的新意,在於敘事基底的選擇,該劇以運河文化浸潤劇中“90後”的成長奮斗,既有傳承,又有回望。它以六位花街少年的青春故事作為敘事主線,以運河的粼粼波光作為光影語言,將運河精神滲入運河人家的日常,既有切近可感的煙火人生,又有搖曳蕩漾的安穩底色;大河奔流,運河人的歲月有了悠遠的況味、運河人的血脈中亦有斬不斷的情緣。如此壹虛壹實的敘事,不僅拾分打動人,而且在年代劇中也獨樹壹幟。
是以,觀眾在《北上》中感受到了逝去的年代、沉澱的時光,縱使從未在運河邊生活過,埋藏在記憶裡的共鳴也會被深度喚醒。當運河船拉起悠長的汽笛,光陰的腳步、生活的節奏亦隨之放緩,那些樸素的溫情從肆面八方流淌出來。於是乎,我們感動於老先生慢慢把玩的拓片,大師傅用心烹制的淮揚菜,孩童們喧鬧嬉戲的石拱橋,鄰裡歡聲笑語的晚餐桌,乃至木門輕悠的吱嘎聲,背景裡忽遠忽近的評彈、水磨調……年代劇最動人的年代感,沉進了蕩漾著水光、詩意的光影中,絲絲縷縷牽動人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