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24 | 来源: 经济彭博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上海零售业工作的郭先生接听一通来自海外的电话后,随即接到当地公安联系,对方告知这通电话是诈骗来电,并要求当面谈一谈。
十分钟后,公安便登门拜访,询问37岁的郭先生是否转帐给来电者。郭先生签署确认文件,证明自己并没有让自己成为金融诈骗受害者的任何作为后,公安才离开。
公安执法如此迅速,让郭先生十分惊讶:“我不免会想,他们得投入多少人力,才能应付得了这么多诈骗案件?”
全国动员强力执法
郭先生的经历并非个案。截至2024年5月,大陆当局已拦截近70亿通电话和同样数量的简讯,2021年做了超过1,800万次约谈,劝阻民众和诈骗分子接触。
这是由大陆执法部门、电信业者、银行和企业联手打造的“防诈防火墙”工作的一环。有的城市的公安甚至暂时冻结个人银行帐户,不论帐户持有人有没有转帐。
中国这种强力执法、甚至带有侵入性的做法,和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在美国,当局及银行因未能有效保护消费者免受诈骗来电或信息侵害而饱受批评。
不过,公安在反诈行动的监控手段,让部分民众不安,引发隐私权疑虑,也凸显当局如何透过科技迅速锁定个人。研究大陆监控的社会学家刘春成指出,“对许多人来说,这表示政府在保护他们。但对另一些人而言,这揭露了一种隐藏的现实,就是有人在监视你。”
刘春成说,多数大陆民众或许能接受这种密切监控,因为“这是以照顾之名进行的”。他将这现象类比为大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民众行踪及健康状况的全面追踪,当时当局透过高科技和传统手段并行,强制落实政府防疫命令,以避免病毒扩散。
其他亚洲几个国家也有更积极的作为,保护民众免遭诈骗所害。新加坡日前通过一道法律授权给警方,可管制疑似诈骗受害者的银行帐户,最多可限制提款和转帐达六个月。澳洲国会今年2月通过法案,要求银行、电信业者和社交媒体公司加强侦测并阻止诈骗行为。泰国近日批准新法,若遭诈骗蒙受损失,金融机构及企业也须负责。
根据全球反诈骗联盟(Global Anti-Scam Alliance)调查,全球金融诈骗案件急剧增加,特别是在亚洲地区。截至2024年10月的12个月内,亚洲地区因诈骗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到6,884亿美元。这些诈骗案件中,多数受害者是透过电话、社交媒体和简讯等方式跟诈骗者搭上线。全球而言,同期间诈骗造成的损失大约1.03兆美元。
运用科技密切监控
大陆政府对电话、网络通讯、软体使用和购物行为无所不加以监控,可见对时下诈骗活动备感忧心。在经济疲软、就业和收入成长乏力的情况下,诈骗活动更易滋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投资回报率偏低,以及高青年失业率,更多人禁不起快速致富的诱惑。为此,地方政府也积极展开宣传,提醒公众提防诈骗。
无锡37岁的刘先生表示,“我感觉他们的做法是宁可错杀,也不愿放过”。2023年7月,他感染新冠肺炎,在家休养期间接到一通骚扰电话,随后便接到反诈公安来电。
刘先生回忆,公安要求他前往派出所,但他表示自己发烧无法前往。结果,公安直接上门,坦承他们在反诈工作上有业绩压力。
公安通知刘先生,他名下所有金融卡将被冻结一个月,并允许他在冻结生效前,先转部分资金至支付宝,以应付日常开销。两周后,刘先生还得亲自前往公安机关解冻其中一个帐户来支付房贷。他说:“他们当然是为了保护人民,但我只是纳闷,会不会有更好的方式?”
大陆当局迄未公开国内诈骗案件的损失总金额,也未透露相关估算数据。官方媒体不时报道部分案例,例如,去年夏天,杭州一名女子因网络交友诈骗损失人民币(专题)1,900万元(约260万美元)黄金。诈骗分子也经常冒充公安、金管人员或受害者亲友,或诱导受害者参与假投资计划。-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