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04 | 来源: BBC 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实际上我们只是把工作带回家做了,这样楼里的灯熄灭了,看起来就是不加班了,但实际上谁能不加班?”在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上班的刘女士(化名)告诉BBC。
在今年的中国两会上,“整治内卷”成为一个热议话题,中国媒体随后报道督促企业停止加班以迎合上述诉求的场景。但多家位于风口上的公司员工告诉BBC“加班仍在继续”。
在中国近年的网络热词中,“内卷”用来指内部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或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的现象。有网友形容为“在一个集团内部透过压榨自己,极度竞争,以获得微小的优势”。最常见的“内卷”形式诸如七千字的文书报告,上司要求员工提交两万字以显示自己的投入度,而与之伴生的就是加班文化。
过去几年里,中国多个大企业被爆出员工强制加班工时过长到导致猝死的情况。奇瑞汽车2024年被曝光员工一月内加班120小时,最终月薪却只有4,800元人民币。2023年,奇瑞汽车高管甚至发邮件要求所有部门周六加班,新能源汽车公司蔚来亦有类似情况被曝光。
中国的劳动法规定,企业员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平均工时不得超过44小时。在“996”一词兴盛时期,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曾裁定“996”违反《劳动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收效甚微。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会议公报称,要强化产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也在今年的人大会议开幕当天强调“主动破除‘内卷式’竞争”。
从官方语境到媒体报道,中国开始用“整治”一词描述中国高层的要求。中国媒体开始报道诸如美团取消骑手超时扣款、大疆办公楼9点准时关灯、美的公司强制18点20下班等企业新生态,“不准加班”也登顶微博热搜。
但上述刘女士接受采访时要求匿名,因为“对媒体讲述企业加班现状会导致开除”。
“反内卷”的口号下,官方牵头关注的就是汽车、锂电池和光伏领域。除了对价格战的控制要求之外,中国官方还要求这几个行业整合改革生产模式。
最高领导人和政治局都发话了,“反内卷”真的有效吗?
“反内卷”落实了吗?
多家中资车企、互联网公司员工告诉BBC中文,加班依然是常态。
“是入职的时候的默认选择,”新能源汽车公司员工李先生表示,对媒体讲述加班细节有一定概率会被公司开除。“在你提问我‘反内卷’这个词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它推行了。我们(指供职的公司)明面上完全不承认加班这件事,有同事上午接受咨询提到了公司工作生态,下午就被开掉了。”
另一位车企员工也对BBC表示他已经连续出差三个月,“每周六强制上班,作息完全紊乱,一个电话就得起来工作。去酒店倒头睡觉,醒了直接工作,三个月里见了女友三面”。
一位智能车企设计师亦以“对媒体讲述加班实录会导致开除”为由要求匿名。他表示尽管自己加班强度“远不如其它部门同事”,但随时待机待命是常态,上下班界线很不清晰。
“我甚至不敢不带电脑出门,我不确定我老板什么时候会突然需要我在线。”
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供应商亦不能幸免。
位于江苏的汽车配件制造商王先生对BBC中文表示,在过去几年里,哪怕顶着疫情期间的海关封锁压力,他也“不太愿意与中资车企合作”,因为“压力太大”。
“一是他们订单来得很多很急,一旦接了,我和工人们都要加班加点,在我眼里这是毫无必要的,我对车企没有忠诚度,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要过,我要陪我的小孩成长,我没时间去陪中资车企玩数字游戏。”王先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府发文警告车企避开低价竞争,比亚迪依然在2024年末对供应商发布通知称,要求供应商自2025年起降价10%。
“强制加班还要我压低成本,这和‘反内卷’这个词有哪门子联系?”王先生说。
“怎么会有不加班的车企?”
BBC了解到,在两会被多次点名的“内卷式”竞争典型代表中资车企是加班的典型。多位员工讶异指出“怎么会有不加班的车企?”
中国一家新生代智能车企的余先生告诉BBC,“需要加班的岗位薪资比别的岗位要高,应聘者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要加班。”
余先生强调,一辆车从设计到上路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牵扯到知识产权、技术和供应链,每一环都在加速的情况下,流水线上的一个独立个体很难自主“选择不加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