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8 | 来源: 九派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生病前,35岁的吴海城(化名)从没将死亡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他无基础疾病,每年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均正常。
他没意识到,作为工龄8年的程序员,长期凌晨两点睡七点起的作息,是在透支生命。哪怕出现手脚发麻的症状,他仍相信是颈椎病作祟,他自动无视寻医网页上的“脑出血”三字,直到呕吐感难以抑制,才匆匆前往医院。他被诊断出脑干出血,在ICU昏迷15天。醒来后,他的肌肉萎缩,意识无法控制身体、共济失调、眼睛出现重影。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脑出血多发群体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吴海城组建的“脑卒中康复重生联盟”64名病友群里,年龄大多在20岁至40岁,最小的只有9岁。
因心态良好外加科学医疗,经过康复训练与家人的精心照顾,吴海城如今已恢复至七成。他走路看起来与常人无异,能顺畅地与人交谈。细微处却将他是一名病人的事实出卖,脖子下方有一处疤痕,是气切插管留下的痕迹。说话时有些大舌头。他试着用左手拿起手机,手机在指尖“扑腾”几下又滑落下去。他心里明白,完全康复已成奢望,若再次出血,或许性命难保。
考虑到身体状况,吴海城放弃了重返岗位的想法,转而尝试做自媒体。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给病友们带来希望,让社会更加关注脑出血疾病。
吴海城只能用双手举起水杯。图/九派新闻黄巧文
【1】潜藏的危机
2024年8月1日,连续加班后的吴海城被诊断出脑干出血5ml(延髓位置),即使医生告知有生命危险,他依然没将死亡联想到自己身上。
过去一年半,他凌晨两点睡,七点起,自信于体检报告上各项正常的指标,却忽视长期熬夜与精神压力下,身体内潜藏的危机。
他被医护人员按到抢救室病床上,医生直白地告诉他,如果病情严重,可能要开刀,说不定下一秒人就陷入昏迷,还可能会死亡。
吴海城一时消化不了这番话,人好端端的,怎么会死?他签了一堆检查单,复查CT结果显示,出血量未增多,6天后便出院。然而,他在杭州一家康复医院里再次脑干出血,转到上海一家医院康复科,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半个肺已经感染。经专家会诊,建议转ICU治疗。
被推往ICU的电梯里,康复科的医生问他,进ICU害怕吗?他平静地答,不怕。医生还说“好样的”,向他竖大拇指。
进入ICU后,医护人员在吴海城脸上盖一张无菌布,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即利用穿刺技术将导管置入深静脉。尽管打了麻药,他仍然疼得厉害,关键是还没扎成功,要重新扎在腹股沟。吴海城哀嚎一声:“你这不是搞我吗?”说完,便毫无预兆地昏了过去,昏迷时间长达15天。
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吴海城回忆,那时进ICU的平静源于对病情认知不深,不少脑干出血的患者没来得及交代后事,人就没了。他后来才知道,脑干部位长了一个血管瘤,可能由于压力太大、过度劳累,血管瘤破裂。
“如果让我现在再去,我觉得我会吓死。”吴海城记不起治疗期间的细节,但对于ICU深深的恐惧,还留存在脑海里。
他不是怕治疗带来的疼痛,而是怕一种“该死的感觉”。周围的病人像植物人一样躺着,一动不动,病房里了无生气,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濒临死亡的气味,“里面基本是快死的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