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2 | 來源: 重點君KeyPoints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林易,編輯 重點君
“過去壹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壹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取消了壹些會議安排和出差計劃,也暫停了壹段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過去這幾年壹直很忙,這段時間反而可以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確實有壹些收獲……”
回到兩個月前,你很難想象,雷軍會在微博中用這樣沉重的話,來分享這段時間的經歷。對於這位習慣在聚光燈下意氣風發、擅長用個人魅力感染億萬米粉的企業家來說,消極的狀態並不常見。
通常,雷軍的演講總是充滿著自信、熱情與對未來的憧憬。“艱難”贰字,似乎與他格格不入。因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賬上冰冷地躺著1751億元人民幣,並且在今年壹季度高位融資到425億港元。然而,壹場發生在安徽德上高速上的事故讓小米走下神壇,雷軍本人的社交媒體也罕見沉默。
本文無意評判事件本身是非對錯,而是試圖從傳播學的角度,解析事件背後的核心邏輯。因為這不僅是關於雷軍和小米的問題,更是所有公司和品牌如何與公眾進行溝通的問題。
01 事實與爭議
在雷軍發出感慨的這段時間裡,小米汽車SU7的輿論場風起雲湧,負面信息密集爆發,共同構成了雷軍口中“最艱難”的底色:
首先,是小米SU7高速事故致叁人死亡事故。3月29日在安徽銅陵,壹輛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發生碰撞並起火,不幸導致車內叁位年輕女大學生死亡。
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但這壹悲劇事件無疑給小米品牌形象蒙上了壹層陰影,也引發了公眾對智能汽車安全性的質疑。(因為機緣巧合,重點君當天返京也途徑該相同路段,所知的信息是隔離警戒的雪糕筒排列了數百米,限速60km/小時的LED燈頻閃,改道邏輯復雜,輔助駕駛很難理解,重點君也是早早接管減速。)
其次,是雷軍個人社交媒體的“反常”沉默。雷軍是國內互聯網上最活躍的企業家,他樂於分享工作進展、與米粉互動,甚至經常下場回復網友提問。這也是小米方法論中,“和用戶交朋友”的體現。而近期,長時間的沉寂,與他以往的風格形成了反差。
再者,是小米汽車智能駕駛宣傳語從“智駕”悄然改名“輔助駕駛”。在小米SU7發布初期,小米針對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不遺余力,“智駕”也頻頻出現在官方口徑中。不過,近期小米 “智駕”悄然變成了更嚴謹的“輔助駕駛”。雖然只是措辭上的調整,以符合行業規范、避免過度承諾,但敏感時期,這種變化依然被外界解讀為“退步”。
最後,是對小米SU7 Ultra進氣道設計質疑。事情起因是有博主通過實驗發現,用鼓風機對著小米SU7 Ultra的“挖孔”前蓋猛吹,但放在開孔上的紙巾紋絲不動。此外還有車主拆解前機蓋發現,小米SU7 Ultra碳纖維雙風道並沒有鏈接刹車通風系統。盡管小米官方對此進行了解釋,但對產品本身的質疑,依然在壹定程度上其動搖了消費者信任。
雷軍還是那個雷軍,小米還是那個小米。壹系列事件,讓小米汽車從意氣風發的黃金狀態,在極短時間內陷入了輿論漩渦。我們試圖探究,為什麼輿論會呈現出如此迅速且強烈的變化?-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