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硅谷101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壹部重約 200 克的蘋果手機,背後卻是壹個跨越全球、調動數百家供應商、涉及拾幾個國家的龐大產業網絡。它的芯片來自台積電,屏幕來自韓國,鏡頭來自日本,最後在大陸或東南亞組裝,再搭乘飛機飛往你所在的城市。
但這種依賴自由貿易和全球協作的供應鏈模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兩國政府發布聯合聲明,宣布將於2025年5月14日前互相暫停部分加征關稅。自4月2日特朗普宣布的“對等關稅”起至發稿日,在這場歷時壹個多月的關稅風波中,蘋果的股價也如同過山車壹般劇烈波動。
在地緣政治風險仍未完全解除的當下,我們不妨借此機會回顧蘋果的過去,並思考其未來走向。本篇文章我們就來深入聊聊被稱為“供應鏈大師”的蘋果到底是怎麼建立起壹整套全球供應鏈生態體系的。
我們將回顧蘋果在上壹次關稅襲來時的應對策略,梳理蘋果是如何借助“果鏈”的轉移完成全球布局的,探討為何印度和越南短期內難以取代中國的核心地位。
新壹輪關稅戰,會不會徹底改變蘋果的全球制造模式?蘋果,又是否准備好應對這場風暴?
01 關稅襲來:蘋果的應對之策
Chapter 1.1 “美國制造”的iPhone:有可能嗎?
早在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與硅谷科技公司的壹次晚餐上,就向喬布斯提出了壹個問題:“把iPhone放在美國制造,有可能嗎?”
那壹年,蘋果售出了近7000萬部iPhone、3000萬台iPad和5900萬件其他蘋果產品,而這些產品幾乎都產自美國以外。當時,喬布斯的回應是:“不能。”
2012年時,庫克也做過類似嘗試:他宣布要在德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生產壹款零售價3000美元的Mac電腦,並且這台電腦會被打上“美國組裝”的標簽。但後來這項計劃嚴重滯後,據紐約時報報道,原因竟然是蘋果找不到足夠多的螺絲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