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正義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編者按最近,24集未成年人檢察題材電視劇《無盡的盡頭》熱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劇由中國檢察出版社、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憶光年(廣州)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以多個真實案件為原型進行藝術化創作,劇情內容直面社會痛點,精准傳遞了檢察機關的辦案理念與價值追求。今天,本刊特別刊發3名檢察官撰寫的劇評,從題材選擇、人物塑造、罪案背後的家庭和社會成因等多維度,深度挖掘該劇的現實意義與藝術價值。
在法理與情理的激蕩中守護未來
李艷濤
作為基層檢察人員,我對《無盡的盡頭》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為內核的劇作有著深度共鳴,它以血淚交織的案例為墨,以檢察人的初心為筆,塑造了檢察官林之桃、檢察官助理白恩宇等立體飽滿的人物形象,通過藝術化的表達引發大眾對立法、司法與社會責任的深層思考,在法治的長卷上鐫刻下新時代檢察精神的深刻印記。
劇中“張文軒墜樓案”的審判過程,猶如壹面照見社會認知撕裂的鏡子。當3個未成年施暴者僅被判處八年、六年、伍年有期徒刑時,被害人母親陳慧雯撕心裂肺的控訴與網絡輿情沸騰的“殺人償命”呼聲,將檢察官林之桃推向“情法沖突”的旋渦中心。這讓我想起2020年大連13歲少年惡性犯罪案引發的全民激憤,也正是此類案件推動了刑法修正案(拾壹)調低刑事責任年齡。劇中林之桃那句“我用生命向你保證,他們成年後若再犯罪,我必追責到底”,既是對司法程序的堅守,更是對修復社會信任的莊嚴承諾。新時代檢察精神,正是要在輿論風暴中保持法治定力,讓每份判決都經得起法律與人性的雙重檢驗。
電視劇第壹集中,時任少管所管教的白恩宇與少年犯的角力,撕開了未成年人司法中最易被忽視的褶皺。主犯黃家旺入監後的囂張跋扈,與李暉深夜蜷縮在監舍書寫懺悔日記形成鮮明對比,恰似未成年人犯罪矯治的AB面。當林之桃將李暉的懺悔日記轉交給被害人母親時,那疊泛黃紙頁承載的不僅是少年的覺醒,更是司法體系對“懲治即挽救”理念的生動詮釋。正如劇中老檢察官所言:“懲罰的盡頭不是毀滅,而是讓迷途者找到歸途。”
該劇最具前瞻性的,是跳出個案窠臼展現檢察監督的系統性智慧。面對“陸聲贰次犯罪案”暴露的原生家庭監護缺失問題,檢察機關沒有止步於就案辦案,而是通過支持撤銷監護權之訴,推動建立困境未成年人預警機制。這種從“末端懲治”向“前端預防”的轉變,恰與督促監護令制度的實踐創新形成呼應。劇中檢察官在校園安全聽證會上展示的“欺凌行為大數據圖譜”,正是數字檢察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具象化呈現。新時代法律監督既要成為斬向罪惡的利劍,更應化作防患於未然的安全網。
劇中“游船殺子案”的辦理過程,暴露出未成年人保護的多重困境。當檢察官突破傳統辦案模式,引入心理專家輔助、創設“壹站式”取證機制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司法技術的革新,更是檢察人對制度空白的主動填補。這種“破繭”精神,在現實中體現為未成年人檢察業務統壹集中辦理的改革探索,以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強制報告制度的落地生根。正如劇中林之桃所說:“司法的意義不在於制造完美的判決,而在於推動社會向更完善的制度進化。”
站在少管所操場仰望星空的少年與檢察院門前飄揚的國旗,在《無盡的盡頭》的鏡頭語言中達成精神共振。正義的刻度需要法律與人性共同校准,這部劇作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現未成年人司法的復雜光譜,更在於揭示了新時代檢察精神的深層內核——檢察官既是犯罪行為的追訴者,更是社會關系的修復者;既是法律底線的守衛者,更是文明火種的傳遞者。
(作者系河北省大名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
“我們懲罰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黃繼偉
作為壹名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檢察官,《無盡的盡頭》讓我在熒幕光影與現實卷宗之間反復震顫。這部劇以鋒利的手術刀式敘事,為觀眾呈現了壹部兼具司法溫度與社會痛感的“未檢工作白皮書”。那些在法條背後沉默的倫理困境,那些在案卷之外流淌的淚水與呐喊,那些法理與人性、制度與現實的復雜交織,恰是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
劇中檢察官林之桃面對被害者家屬“為何不判死刑”的質問時,低頭擦拭制服上油漆的動作讓我眼眶發熱。林之桃堅持“修復性司法”,試圖讓施暴少年與被害者家屬對話,卻導致贰次傷害。這種挫敗映射出司法實踐中“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沖突——當法律要求保護未成年施害者的隱私權時,被害者家屬的知情權與情感訴求如何安放?林之桃在法庭上建議對霸凌主犯黃家旺從輕量刑時,下頜肌肉的抽動,正是職業理性壓制人性憤怒的微觀寫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