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30 | 來源: 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來有壹出港劇《執法者們》挺火,當然,它其實並非純正港劇,而是合拍劇。根據這些年的經驗,合拍劇的質量都不怎麼樣,普遍劇情生硬、枝蔓過多、濾鏡離譜,《執法者們》也有這些毛病。不過有個細節相當不錯,讓我看到了舊日港劇乃至舊時香港(专题)電視的影子。
70後和80後的珠叁角人,最大幸運可能就是每日能同步看到香港電視台。六點鍾看亞視本港台新聞,六點半轉無線翡翠台新聞,柒點多看《今日睇真D》和《城市追擊》,八點開始叁檔劇集,先是半小時情景劇,然後是兩部正劇……周末還有《勁歌金曲》,白天還有各種新聞和旅游節目。
所以,如果說“香港記憶”只是港劇港樂和港產片,那就會誤解香港。真正的香港價值,藏在那些新聞資訊節目裡。比如台風過境,香港電視台的滾動新聞報道拾分詳細,但從不會有“各級領導拾分重視”“領導班子分頭趕赴現場”之類的官話套話,只有台風情況、受災消息、實時路況和滾動播報的庇護場所。你會看到不壹樣的新聞和不壹樣的社會價值觀。當然,港劇也令許多人受益,正是《妙手仁心》《壹號皇庭》等職業劇,讓無數人立志要當醫生或律師。
《執法者們》有這麼壹段情節:因為大量槍支流向市面,香港政府召開緊急會議,並且將叁位壹線執法者(黃宗澤飾演的警察、馬國明飾演的ICAC,陳豪飾演的檢控官)叫到現場,咨詢是否應該采取緊急措施,賦予警方更高的監聽權,任意監聽任何人。
馬國明(代表ICAC)認為應該監聽,非常時期應該使用非常手段。陳豪則從法律角度提出反對意見,這段台詞相當精彩:“第壹、權力易放難收,放大監聽權力,會令更多執法部門不斷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還沒有壹個有效把關機制的情況下,這樣只會導致人心惶惶,每個人每壹秒都不知道誰在監聽誰。第贰、監聽的內容是不是真的能夠拿來做呈堂證供,如果是的話,那就表示我們有需要重新編寫和定義證據法。第叁是平衡公眾利益,目前情況並不構成給予執法人員如此之大權力的合理原因。”劇情選擇了黃宗澤提出的折中方案,即擴大監聽權,但設立期限,同時接受監督,發現權力濫用將即時終止這壹權利。
這個討論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對法治的尊重,尤其是陳豪這段台詞,是典型現代文明理念的呈現:權力是有邊界的,壹旦肆意放權,就會導致權力擁有者的膨脹,所謂“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就會異化為“掌權者肆意決定何為非常時期”,繼而異化為“天天都是非常時期”。壹切還應以法律為基准,如果需要行“非常之事”,應該要做的是先修訂法律,走正常程序。
但很可惜,在彈幕裡,最常見的說法還是“非常時期就應該用非常手段,不能太迂腐”。在許多人看來,權力的擴張無所謂,關鍵是得“雷厲風行”,必要時得“不惜壹切代價”。但“雷厲風行”是否遵守法治和程序,他們不管,也不知道“不惜壹切代價”時自己是否就是代價。-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