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31 | 來源: 冉明耕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代以來,國家之間的地理邊界逐漸清晰,世界各國之間的人員往來也變得愈加頻繁。為了促進跨國人員的互通往來,許多國家普遍采取了發放護照的方式,這使得護照成為了全球通用的出入境憑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盡管清朝仍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它也加入了這壹國際趨勢。可惜的是,受制於當時的歷史局限,清朝的“護照”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之間深刻的沖突與糾結。
在清朝的早期,護照並沒有作為出入境證件占據重要地位。原因很簡單,清朝政府當時在出入境管理上實施了復雜而混亂的規定,種類繁多的證件令人難以捉摸。例如,《大清會典(康熙朝)》中就有記載:“凡無文引……若越度緣邊關塞者,杖壹百,徒叁年。”其中的“文引”即指出入境證件。而《大清會典》裡同時也提到“印票”壹詞,指代出入境文件。從中可以看出,清朝的出入境管理體系還處於萌芽階段,並沒有形成統壹的規范。然而,盡管證件種類繁多,它們依然在壹定程度上發揮著實際作用。
乾隆時期的奏折中就記錄了清朝出入境證件的具體運作。例如,“自雍正八年於開化之馬白關開設稅口,住有同知在彼經理,凡遇商販出關,給予司販印照並印烙腰牌,注明年貌、籍貫。”在這壹時期,清朝對出入境證件的要求更加明確,規定了證件上需要標明的具體信息。然而,盡管如此,清朝的出入境證件依然存在壹個顯著的缺陷,那就是沒有注明失效日期,只標明了生效時間。這意味著如果持證人出境後不再返回,清朝的統治者便無法采取任何措施。
可以說,清朝中期的出入境管理已經逐步規范化,但由於種種原因,證件的命名和失效問題依然存在嚴重疏漏。這壹時期,清朝顯然還處於“閉關自守”的狀態,對國際的做法並不感興趣,護照的引入標志著這壹局面的轉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