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4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日,2025年國際醫學磁共振學會(ISMRM)年會在美國夏威夷召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2022級博士生邱月淇在本次大會上榮獲青年科學家獎(ISMRM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6月4日,記者從上海交大獲悉,出生於2000年的邱月淇從全球頂尖機構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年度該獎項的唯壹獲獎者。
細分領域最高榮譽
邱月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張志勇老師課題組,該研究團隊從斯坦福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GH)等全球頂尖機構中脫穎而出,所獲獎項名稱為Prince-Meaney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獲獎論文題目為“Spatiotemporal Encoding MRI in a Portable Low Field System”。
Prince-Meaney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是ISMRM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叁大獎項之壹,是ISMRM頒發的磁共振基礎科學轉化研究領域最高榮譽。評選采用論文評審、大會答辯及專家組終審叁重遴選機制,每年僅授予全球范圍內最具臨床應用價值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國際醫學磁共振學會(ISMRM)自1994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醫學磁共振學術組織,其年度會議匯聚來自100餘個國家的約6000名專家學者,堪稱全球磁共振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盛會。
這是上海交通大學也是中國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Prince-Meaney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此次獲獎不僅彰顯了上海交通大學在醫工交叉領域的領先科研實力,更體現了中國在醫療設備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為推進磁共振技術的普惠化應用開辟了新的技術路徑。
獲獎研究創新性地開發了適用於無多通道並行加速便攜設備的SPEN(時空編碼)采集方法。與傳統的EPI(平面回波成像)技術相比,該方法的欠采樣圖像展現出更小的幾何失真。相關成果已發表於磁共振領域權威期刊《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值得關注的是,研究團隊在評獎報告中進壹步展示了SPEN技術的系列創新拓展,包括SPEN DTI、SPEN RF-encoded及xSPEN等技術在便攜式磁共振設備上的轉化應用。這些突破不僅推動了低場磁共振技術的發展,更為便攜式MRI設備的臨床轉化應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從交大校園到國際舞台
2018年,邱月淇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本科期間,她綜合表現優異,學業成績突出,展現出卓越的科研潛力:曾榮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上海賽區本科壹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優秀畢業生、校友獎助學金等多項榮譽。
在張志勇老師的課堂上,邱月淇第壹次接觸磁共振成像技術,從此,磁共振背後的科學原理和創新應用深深吸引了她。正是學校優質的科研平台和導師的悉心指導,為她打開了通往磁共振研究的大門,並最終引領她選擇了低場磁共振這壹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研究方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