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5 | 來源: 集志社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六肆事件 | 字體: 小 中 大
何曉清(Rowena He)1972年出生於中國廣州,是加拿大籍的歷史學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是中央在哈佛大學六肆天安門歷史與記憶研討課的華裔學者。何曉清與教授近、當代中國歷史研究,包括八九民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權等,哈佛商業評論東南亞主編、時代雜志前任副編輯伊格內修斯形容她為“美國最有權限的學者之壹”。(維基百科)1989年時,何曉清17歲,以中學生身份參加了省港大游行。1998年,她移居加拿大並在多倫多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專門從事包括六肆在內的歷史研究。2019年,她任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然而,她在見證了香港反送中運動和香港停止壹切紀念六肆的活動後,2023年她的簽證突然被港府拒絕,因此遭到校方即時解雇。(中國數字空間)
那是2023年11月,生活懸置在美國,等待了整整半年後,何曉清才正式收到了香港入境處的拒發簽證通知。她本來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副教授。2019年7月受聘上任,以工作簽證從美國入境香港。這也是她第壹次在香港長期生活。2022年7月,她在中大推薦下赴美短期研究壹年,同時申請2023年6月回港的工作簽證續簽。 2023年10月24日,香港入境處稱「考慮了所有因素和周邊環境」,決定拒絕她的簽證申請。這篇文章采訪於2023年底,何曉清離開香港後不久。(張潔平)
香港媒體《集志社》於2025年6月3日發表了壹篇六肆主題的文章《歷史學者何曉清的自白:我與香港的肆個六肆時刻》,梳理了何曉清與香港的幾段六肆故事,其最終采訪完成於2023年底(何曉清離開香港後不久)。從中,可以看到這位學者如何冒著風險於2019年來到香港任教(何曉清於2019年7月受聘上任,時值反修例運動,大專學界罷課等),又如何因為守護六肆記憶逐步成為當權者的眼中釘,最終被香港政府拒之門外(“被拒批、被解雇,再不能回到香港”)的過程。
2023 年底被拒批簽證、未能返港後,教學時壹直低調的何曉清,在北美各地巡回演講、出席聽證會。
閱讀全文請移步集志社官網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節選內容:
故事壹:2020年6月4日 – 中大教堂裡的眼淚
那天晚上,我(何曉清)應邀在中大的六肆悼念活動分享。那天我和同學們鄭重其事,早早就約在崇基的壹個小餐廳見面,大家都很儀式感地穿上黑白衣服,邊走邊聊地走到崇基小教堂。1989年之後這麼多年,那是我唯壹的壹次,在香港,在中國的土地上參加六肆的紀念活動。我從來都沒有機會去過維園的燭光集會,壹次都沒有。那天晚上,我突然就站在了壹個大學的小教堂裡面,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是維園,都知道什麼是《自由花》。壹講完,直播關掉,燈也滅了,然後全部蠟燭就起來了。大家唱《自由花》,全部人壹齊唱。歌詞紙都不用的,每個人都知道歌詞,都沒有錯的。我知道終於可以,在這麼近的地方,和能夠讀懂我們的人,讀懂了我們30 年、為我們點了30 年蠟燭的人們,站在壹起,和他們壹起點蠟燭、唱自由花。-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