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5 | 來源: 學術經緯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們的大腦每天高速處理海量信息,與此同時,產生代謝廢物的速度也比其他器官更快。高效清除“垃圾”對於健康腦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否則容易引發炎症反應和神經損傷,對注意力、認知、記憶等大腦功能造成破壞。
大腦的這壹“排毒”過程主要由腦脊液完成。腦脊液是壹種清澈透明的液體,既為大腦提供緩沖保護,也負責將腦中的代謝廢物“沖刷”出去。隨著年齡增長,腦脊液分泌減少或清除能力受損,被認為可能是導致衰老或腦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
而在剛剛發表於《自然》的壹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出了壹種促進腦脊液流動的新方法。這種方法不依賴藥物,不需要動手術,只需要找准位置“按摩”皮膚,就可以安全、無創地增強腦脊液清除大腦廢物的功能。
這種“按摩”的關鍵在於精確刺激到腦脊液流動的重要管道:頸部和面部皮膚下的淋巴系統。多年來,人們只知道腦脊液向顱外流動的路徑是從腦周圍的蛛網膜下腔中流向位於頸部深層的淋巴結。直到2019年和2024年,主導此次研究的科研團隊相繼發現,顱底的腦膜淋巴管和鼻咽淋巴管叢是腦脊液向頸深淋巴結外流的主要樞紐。研究還表明,這些淋巴管隨年齡增長而退化會阻礙腦脊液清除。
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用藥物手段靶向顱外頸部淋巴管,可增強或抑制腦脊液引流,不過這些淋巴管位於頸部深處,很難通過非侵入性方法觸達,所以臨床應用仍受限。
為了找到新的方法來增強腦脊液的流動,研究人員首先設法繪制出了腦脊液將腦內垃圾排除出去的詳細引流路徑。利用攜帶熒光示蹤劑的淋巴管報告基因小鼠,研究人員觀察到腦脊液首先進入顱底腦膜中的初級淋巴管,隨後通過眶周、鼻咽和硬顎的淋巴管,最終經由平滑肌覆蓋的頸部淺表淋巴管流入下頜下淋巴結。
▲從大腦到淺表頸部淋巴結的腦脊液引流路徑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相比年輕小鼠,年老小鼠中鼻黏膜和硬顎的淋巴管有明顯退化,導致腦脊液引流效率顯著下降。單細胞RNA測序分析揭示,衰老過程中,小鼠淋巴管內皮細胞中與壹氧化氮合成相關的基因表達異常,同時纖維化相關基因的表達增加。這些分子變化可能是衰老導致腦脊液引流障礙的重要原因。
然而,年老小鼠面部皮膚下方的淋巴管仍保留相對完整的自發收縮功能,未受衰老影響。這意味著,通過皮膚對頸部淺表淋巴管進行機械刺激,能夠繞過上述分子缺陷,直接通過物理方式促進淋巴液流動。-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