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09 | News by: 凤凰在人间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一个超过240人、名为“休学机构考察”的群聊里,汇聚着奔波在全国各地、只求为自家休学的孩子觅得一个理想去处的家长们。
发言通常以家长(绝大多数是妈妈)介绍孩子情况开启:年龄跨度从13岁到19岁,初中生居多;男女比例大致相仿;有的孩子休学过不止一次;孩子的种种表现中,“不想出门、没有社交”,“在家黑白颠倒、整天玩手机”,“对父母不信任,说不到一起”,是许多家长共同的困扰。
入群前,很多家庭都尝试过心理咨询与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等。焦虑从字里行间溢出来。“天天上火,口腔溃疡都没好过,熬吧”,一位高中休学两次的19岁女孩的妈妈说。
求“药”心切的家长将目光投向了休学机构。据凤凰网不完全统计,目前面向休厌学青少年的社区/基地在全国至少有25个,在与“躺平”文化紧密绑定的大理分布最多,其余散落于有大量“海淀妈妈”的北京、科技之城杭州,还有近年来崛起的新一线城市成都等地。
不同休学机构的特色各异。有的主张“完全接纳”,以“躺平”“摆烂”“休学搭子互助”为特色;有的主打自然疗愈,让孩子们在依山傍水的环境里诵经、劳作、读书;还有的休学中心综合心理咨询和趣味活动,戏剧、塔罗牌、cosplay甚至是王者荣耀都会出现在课表里。差异里也有共性:在休学机构,通常没有固定的作息安排,没有一定要上的课,也没有老师和学生之间泾渭分明的权力关系。
休学机构在全国遍地开花的背后,是青少年群体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蔓延开来的休学现象。《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超过2800万人,占比达30.28%。另据《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接受调研的1232个孩子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家庭里,有过休学经历的孩子占53.85%,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第一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
前述报告还指出,与其它治疗方式相比,改变生活方式(如运动、调整饮食作息等),是最多家长认为治疗效果好且稳定的选择。休学机构的涌现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一个理想的休学机构,应该要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孩子们需要什么?当十几岁的青少年与传统教育体系偏离、脱轨,他们被复杂的情绪缠绕。有自我怀疑,“为什么别人都能坚持,我却不行”;有羞耻感,“走大街上我都怕人家认出来,我怕他们笑我”;也有迷茫,“不上学我还可以做什么,我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他们想要认识有类似处境的同龄人,渴望不安全感被抚平,也期待在精神上得到引导。
凤凰网联系上6所休学中心,也和7位尝试过休学机构的青少年或孩子家长聊了聊。在花样繁多的休学机构之中,焦灼的家长和艰难疗愈自己的孩子们,能找到心中的应许之地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