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8 | 來源: 李砍柴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站在丹東火車站的站台上,手裡攥著剛取到的紙質簽證,鴨綠江對岸的新義州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我的朝鮮導游小金,壹位胸前別著領袖像章、中文流利的平壤姑娘,微笑著提醒我:
“請把手機留在丹東寄存處,接下來的伍天,我們將壹起‘穿越’到沒有網絡的時光。”
當綠皮火車“況且況且”地駛過中朝友誼大橋時,手機信號瞬間消失,仿佛被吸入黑洞。
240多公裡的路程,火車足足開了6個多小時,窗外掠過的是壹幅凝固的畫卷:田野裡耕牛與拖拉機並行的農耕場景,插著國旗的田埂,公路上稀少的機動車和騎著自行車的身影。
偶爾有農民直起腰望向列車,眼神裡帶著好奇。我的同車廂伙伴嘟囔:“這簡直像我爸描述的柒拾年代下鄉場景!”
六個小時後,平壤火車站歐式穹頂出現在眼前。
剛出站就被這座城市的色彩沖擊,鵝黃、粉橘、天藍的高層建築像樂高積木般排列在寬闊街道兩側。
最震撼的是矗立在市中心的平壤凱旋門,導游自豪地介紹:“它比巴黎那座高整整拾米,是1982年為金日成誕辰建造的。”
那壹刻我有些不敢相信,我真的來到了朝鮮。
在平壤的每壹天都像在參演壹場精心編排的戲劇。
我們被安排住在羊角島酒店,壹座矗立在大同江孤島上的特級酒店。
夜幕降臨時,透過旋轉餐廳的玻璃窗望去,城市燈光稀疏如星,晚上拾點後幾乎陷入全黑。
“朝鮮人民沒有夜生活,”導游輕聲解釋,“他們在下班後大多直接回家。”酒店大門外有安保值守,游客禁止夜間外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