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1 | 來源: 天天在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105歲的張效房教授,騎著電動小叁輪車,准時出現在鄭州大學第壹附屬醫院的編輯部。早上9點,他系好領帶,坐在書桌前,拿起紅筆開始改稿子。同事們笑著說,這位“工作狂”又要開啟新壹天的忙碌了。
他用紅筆改第壹遍,綠筆改第贰遍,藍筆改第叁遍,注釋時換鉛筆。改壹篇稿子,短則壹兩個小時,長則六柒個小時。100多歲了,他耳朵不太好,身體也有病,可他總說:“活壹天,就要工作壹天,貢獻壹天。”
張效房1920年出生,1980年就該退休了。可他沒停下腳步,硬是幹到105歲。就在前不久,他被評為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是最年長的獲獎者。辦公室牆上貼滿獎狀: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拾大最美醫生……這些榮譽,記錄了他壹輩子為眼科事業的付出。
他出生在醫學世家,小時候常在醫院裡跑。看到病人進來時痛苦不堪,出去時卻滿臉笑容,他覺得醫生這職業太神奇了。1937年,戰火燒到河南,少年張效房跟著人群逃難,從開封到伏牛山,再過黃河到嵩縣。父親告訴他,要用所學報效國家。他體力不行,上不了戰場,就決定學醫,救治傷員,為抗日報國盡壹份力。
1939年,他考上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成績第壹。那時候條件艱苦,他卻學得特別認真。每天熬夜復習,凌晨兩叁點才睡,天壹亮又起來看書。這種習慣,他保持了壹輩子。1945年畢業後,他主動要求去河南大學附屬醫院的眼科工作,從此和“光明”的事業綁在了壹起。
新中國成立後,眼科病人特別多,尤其是沙眼。張效房帶著年輕醫生,騎自行車下鄉義診,跑遍開封、新密、南陽等地。他們改進沙眼治療方法,簡化手術,救下無數人的視力。1950年代,他在開封和鄭州之間跑來跑去,建新院區。火車票壹聯10張,很快就用完了。他笑著說:“流了多少汗,值了!新院區能幫更多病人。”
張效房最出名的,是解決眼內異物的問題。1955年,工業事故導致很多人眼睛受傷,容易失明。那時候沒先進設備,他自己摸索,發明了“張效房法”。這項技術讓手術成功率達到99.62%,救下幾萬人的視力。他的書《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成了全球第壹本這方面的專著。
105歲了,他還在工作,還在貢獻。有人問他為啥不休息,他笑笑說:“眼睛健康,人才有幸福。能幫人看清世界,我這輩子就值了。”他的堅持,讓人感動,也讓人思考:壹個人,到底能為別人做多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