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2 | 来源: CTWANT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许多国家,电动车被视为奢侈品,但在中国的街道上已是满坑满谷。有中国司机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我开电动车是因为我穷”、“开油车成本太高了,开电动车能省钱,而且还环保。”这番对话正是全球环保人士梦寐以求的场景,据悉中国市场在去年销售的新车中,已有近半数是电动车。
据BBC的报道,“21世纪初中国就制定了主导未来科技的蓝图。”汽车产业分析师邓恩(Michael Dunne)指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如今已成电动车领域的全球领跑者。”他还评价:“在电动车领域,中国领先其他国家10年,性价比和技术水平更是别国的10倍。”
中国品牌比亚迪(BYD)在今年初超越美国对手特斯拉(Tesla)后,现已主导全球电动车市场。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推升了比亚迪的销售,如今该公司正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众多中国新创电动车企业也瞄准大众市场,以高性价比车型参与竞争。
这一切如何实现?中国的领先优势能否被超越?追溯中国电动车霸业的源起,分析师多将功劳归于万钢,这位留德工程师2007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他当时指出:『好消息是我们已成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坏消息是北京、上海、广州街头跑的全是外国品牌』。”邓恩回忆道。当时中国品牌在品质与声誉上难敌欧美日车企,这些企业在燃油车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
但中国确实拥有丰富资源、熟练劳动力及完整汽车产业链。邓恩表示,万钢因此决定“改写游戏规则,转向电动车赛道”。这成为国家级战略蓝图。尽管中国政府早在2001年就将电动车纳入5年经济计划,但直到2010年代才开始通过巨额补贴推动产业发展。
与西方民主国家不同,中国有能力持续多年动员庞大经济体量实现目标。其巨型基建项目与制造业霸主地位即是明证。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估算,2009至2023年间中国政府投入约2310亿美元发展电动车产业。从消费者、车企到电力供应商与电池制造商,整个产业链都能获得补贴支持。
这种长期规划与政府投入的组合,使中国主导了电池生产等关键供应链。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公共充电网络,大城市充电站密度确保驾驶随时可找到充电桩,“如今若要生产车用电池,所有供应链都绕不开中国。”邓恩强调。
有人称此为“国家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则指责是不公平竞争。不过中国电动车高管坚称所有企业,无论中外,都享有同等资源。他们认为,正是激烈竞争与创新文化催生了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动车产业。
“中国政府做法与欧美无异,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消费和基础建设,”电动车制造商小鹏(XPeng)总裁顾宏地向BBC表示,“但中国的执行更持续彻底,真正培育出最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没有偏袒任何企业。”
小鹏正是顾宏地口中的“中国冠军企业”之一。这家成立不足10年、尚未盈利的新创公司已跻身全球电动车10强。其广州总部汇聚中国顶尖年轻人才,展厅里身著便装的员工啜饮著馥芮白(Flat White),网络主播正透过直播卖车;总部内连接各楼层的彩色滑梯,更让人恍若置身矽谷而非工业重镇。
尽管氛围令人放松,顾宏地坦言“以更低价提供更优产品”的压力非常巨大。BBC试驾了小鹏刚上市、售价约2万美元的入门级纯电动掀背轿跑车MONA M03。该车配备自动驾驶、语音控制、平躺座椅及影音串流功能,据悉中国年轻消费者已将这些视为首购车的标准配置。
上海车主Daisy(化名)则选择在中国电动汽车公司蔚来(Nio)的换电站更换电池而非充电。3分钟内,机器就能为她换上满电电池,费用低于满箱油钱。
“新一代电动车制造商,将汽车视为全然不同的物种。”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Hesai)联合创始人李一帆表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