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7 | 来源: BBC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一款互动电影游戏《捞女游戏》本月中旬在电玩平台Steam上架。但不到两天,游戏就卷入污名化女性、煽动性别对立的话题风波之中,而争议的中心是游戏用的字眼——“捞女”。https://t.co/y1qPDM11LU—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June 27, 2025
6月19日,中国大陆一款互动电影游戏《捞女游戏》在电玩平台Steam上架。但不到两天,游戏就卷入污名化女性、煽动性别对立的话题风波之中。
是次争议的中心,主要是游戏用的字眼——“捞女”。这是一个广东方言,“捞”就是“捞钱、捞一笔”的意思。“捞女”指的是带着不当目的,通过情感操控等手段,在男人身上获取金钱的女性。
根据游戏页面介绍,玩家以男性视角,扮演受过“捞女”欺诈、后来摇身一变成为“情绪猎手”,逐一捣破女性角色陷阱与诱惑,最终反击背后的“捞女组织”。
但在此语境下,女性被贴上标签、成为加害者,导致上架仅一天后,《湖北日报》旗下的《极目新闻》即发表评论,批评游戏污名化女性、“蓄意煽动性别对立”。在各社交媒体,也有人呼吁前往游戏页面“写差评”。
游戏虽然迅速改名为《情感反诈模拟器》,游戏内原本给玩家分享个人经历的“互助留言区”也关闭了,但争议尚未休止,游戏的官方QQ群、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以及抖音号至今仍然被封。
不过截至发稿前,游戏在Steam上累积超过27,000则评论,当中96%为好评。值得留意的是,该平台男性玩家占超过六成。有网民认为女性过度反应:“如果改名渣男游戏,你猜有没有人冲?”
就创作者的目的、游戏的内容,评论呈两极化。BBC中文访问了数位男性及女性玩家、女性主义者,了解他们对游戏的感受,以及对于争议的看法。
图像来源,STEAM图像加注文字,根据游戏页面介绍,玩家会以男性视角,扮演“情绪猎手”,反击“捞女组织”。
“捞女”一词为何激起千层浪?
事实上,争议算是创作团队预料之中。
游戏由香港导演胡耀辉执导、中国前方工作室开发。胡耀辉曾任《功夫足球》、情色电影《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编剧,执导喜剧三级片《一路向西》。
在宣传影片中,他承认游戏名字“听起来有点直接,甚至可能有争议”,但表示更想藉它引发讨论:“我们应该怎麽做,才能勇敢去爱,又能保护好自己”。
在创作团队写的一则《买前必读》文章中,创作团队也坦言,知道自己在做一个“注定被攻击”的游戏,坚持的原因是因为“观察到了很多人的迷茫:现在的两性关系怎么了?”他们还表示,有成员曾有“被捞”经历,望透过游戏提醒玩家保护自己,守护爱情。
今年28岁的小蜗说,自己也是看准游戏的名字、本着“了解更多”的想法去玩。他好奇剧本的呈现、“(女生)有哪几种从男生身上捞东西的方法”,也觉得游戏团队“胆子很大”,“因为目前很多人都不敢重视这个(性别)问题。”
在中国,性别议题越来越敏感,相关话题不易触碰。在Steam评论区上,有网友形容游戏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一次引领”、“就冲游戏‘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我也该给游戏一个大大的好评”。
根据简介,该游戏一共有七章,共含472分钟影像、超过200个选项、38个结局。小蜗在游戏上架当天下单,六点下班后坐在电脑前一直打到凌晨三点,把其中一条结局“打通”。
他觉得,游戏有输出反诈的资讯,而且完全没有厌女的感觉。小蜗不理解人们对游戏争议,“既然你不是捞女,攻击的又不是你,这些人到底在反感什么?我到现在也不太懂。”-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