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來源: 自由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人類身體的每壹個結構,幾乎都是數拾億年演化的結果。 從脊椎到乳腺,這些特征在生物演化樹上各有來歷。 然而,部分身體構造的演化動機至今仍無定論,例如人類為何擁有全動物界獨壹無贰的“下巴”,以及我們的睪丸大小為何介於黑猩猩與大猩猩之間。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動物學教授特佛德(Max Telford)近日於《Science Alert》發表專文指出,若某項身體特征曾在多種物種中出現“重復演化”,就能藉由比較找出其演化原因。 以睪丸為例,研究人員發現睪丸大小與交配制度息息相關。
舉例來說,體型相近的黑白疣猴與鬃猴,前者壹夫多妻,雄性獨占後宮,其睪丸僅約3克; 而群交頻繁的鬃猴,則擁有高達48克的睪丸。 原因在於精子競爭:配偶數多,精子產量必須增加以提高受孕率。
這種趨勢在人類近親與其他哺乳類中也屢見不鮮。 大猩猩體型龐大但繁殖制度封閉,睪丸相對小; 黑猩猩與倭黑猩猩交配頻繁,睪丸則明顯更大。 海豚甚至更極端,其睪丸重量可達體重的4%,等於人類睪丸重達3公斤。 旋轉海豚被觀察有集體交配行為,強化了交配混亂×睪丸膨脹的理論。
透過這些重復演化案例,科學家建立出壹套穩定的推論關系:交配制度越開放的物種,睪丸越大; 制度越封閉,睪丸越小。 而人類睪丸大小恰落在中間地帶,暗示我們的祖先可能采行混合式繁殖策略,兼具排他性與開放性。
至於下巴,則是人類演化中的未解之謎。 這項獨特構造不僅尼安德塔人沒有,其他物種也無類似對照,使其難以透過重復演化邏輯加以解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