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4 |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6月的重庆,闷热潮湿。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广场上,一群人正围着一堆“无人机机巢”忙碌着,那里面装着11800架等待起飞的无人机,它们即将进行一场吉尼斯纪录的挑战。
一场表演的成功需要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一起努力。对无人机表演来说同样如此。要完成这次挑战,需要无人机“演员们”突破通信故障、恶劣天气、技术瓶颈等表演障碍,需要导演们设计好一场精彩的剧情画面,更需要幕后技术人员搭建安全稳固的空中表演舞台。
“我宣布,此次挑战最终有效数量为11787架,成功刷新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成功。”6月17日晚9点20分,吉尼斯认证官侯颖的话声落下,新的“最多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图案”吉尼斯世界纪录随之诞生。与这一纪录密切关联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无人机集群表演市场90%份额占据者(数据来源: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这也共同勾勒出中国低空经济从技术追赶走向全球引领的缩影。
无人机表演现场
前奏:彩排过程克服重大技术难题
以往,一场常规的无人机表演,一般最多提前一天进行彩排试飞。为了这一次吉尼斯纪录挑战,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漠大”)的团队第一批人在5月份就从深圳前往重庆,在正式挑战之前,他们进行了6次试飞。
对无人机表演而言,从一次性飞行无人机1000架到10000架是一次跨越,而从10000架到10001架同样也是。
“每一次数量的增加,都是对技术的考验。”大漠大副总经理覃海群坦言,自己是6月8日到的重庆,但6月8日、9日、10日这三天,团队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无人机通信不畅就如同手机失去了信号,无法连接运作。覃海群他们在突破1万架的过程中,就面临了一个通信技术的难点。
无人机如何能自动在天空展现设计好的图案?在设计阶段,设计师把线状图案转化为点状图,每个点对应一架无人机,通过编程规划其飞行路径,并导出集群控制系统所需文件。
表演前,工作人员将文件导入主控电脑,主控电脑通过无线电信号发送指令,总控员按下启动键,无人机即可自主完成表演。
而在将1万架无人机的表演数据传输到地面控架时,覃海群和同事发现这个传输时间需要2个小时。“我们当时就傻了,光传输都要2个小时的话,无人机早就没电了,这还怎么飞?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为此,团队一方面尽量压缩数据量,能不上传的尽量不上传;另一方面,他们也升级调整通信设备,最终将原本2个小时的传输时间压缩到10分钟。
6月14日晚9点,在弹子石广场,第一场常态化无人机驻场表演正式开始。当数千架无人机陡然升空、在漆黑的夜空中拼出流动的光影图案时,团队成员时刻紧盯着主控台,不敢有放松片刻。
正当表演进行时,突然来了干扰信号,团队所有成员立即开始查找干扰源、安排飞机补位,保证表演顺利完成,直到最后一架飞机落入收纳箱。
在解决通信难题过程中,覃海群和团队最初考虑过AP(无线接入点,俗称“热点”)、设备、设置等各种问题,还对每次传输的数据量等都进行了修改。但后期团队发现,由于预埋的直播接口会因占用两个信道而影响无人机通信传输,随即跟直播方重庆广电协商并屏蔽了干扰源,由此保证了试飞的成功。
中场:排除恶劣天气不利影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