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6 | 来源: 环球人物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我们正在见证全球南方的觉醒。”
2023年1月1日,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在首都巴西利亚的国会大厦前宣誓就职,这是他第三次执掌这个拉美最大经济体。台下,支持者高呼他的名字,红底白字的“卢拉”旗帜如浪潮般翻涌。77岁的卢拉眼眶微红,声音略带哽咽:“巴西回来了。”
这一幕似曾相识。2003年卢拉首次就任总统时,巴西经济深陷债务危机,通胀水平高企,失业率攀升,国际投资者对这片土地望而却步。20年后,巴西再次面临经济衰退、社会分裂的困境。但卢拉的目光早已越过国界,投向更远的地方——他看到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巴西带来的战略机遇,看到了“全球南方”集体崛起的希望。
“工人总统”
“在我的任期内,每个巴西人一天能吃上三顿饭。”这是2003年1月1日卢拉在就职演说中的承诺。他是巴西历史上首位工人出身的总统,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源自他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
1945年10月,卢拉出生于巴西东北部的贫困农村。7岁时,他随母亲与7个兄弟姐妹挤在货运卡车上,经历了13天颠簸,来到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谋生。“哪怕在最艰难的时期,母亲也没有失去希望,这种信仰也深深影响了我。”卢拉回忆道。
起初,卢拉靠给别人擦皮鞋、卖花生获得微薄的收入。12岁那年,他进入工厂当学徒,后来成为一名车床工人。18岁时,他因工伤失去了左手的小拇指,厂方却丝毫没有同情之心,也不愿意赔偿,这使他认识到保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性。他曾回忆:“我每天工作12小时,却仍无法让家人吃饱。那时我就明白,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惠及普通人,就毫无意义。”
今年6月,《卢拉传》中文版出版,作者莫赖斯在接受采访时谈到,20世纪70年代,卢拉当选为圣保罗州冶金工人工会主席,“不仅了解自己所属的冶金行业的现实,也通过工会运动接触到来自农业、其他工业部门的工人现状,这让他意识到,整个社会需要改变”。有一次,他到首都巴西利亚访问巴西国会,在那里震惊地发现,在400多名议员中,工人阶级的代表只有两个,其余议员都代表着更高阶层的利益——不管是糖厂主、农场主、牧场主,还是农业资本家。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