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12 | News by: 钛媒体APP | 有9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有她在,我心里踏实。”
诊室外的长椅上,78岁的周奶奶等待叫号,而她口中的“她”是陪诊师汤孝琴,她要陪独居老人周奶奶检查身体。从挂号窗口到诊室,再到药房,她熟练地穿梭在医院的楼梯间和走廊,不时蹲下身向老人解释下一个步骤。
在上海,这座户籍老人占比近40%的超大城市,像汤孝琴这样的持证陪诊师已超千人。今年2月,上海制定了《上海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计划在浦东、杨浦、松江、徐汇、长宁、普陀、静安、虹口、黄浦等9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从街道志愿者到市场化服务,从“跑腿代劳”到专业分级,上海试图通过政策引导、职业培训和行业规范,破解老年人“就医难”的痛点。
陪同挂号、引导就医、跑腿拿药......陪诊师进入大众视野已有数年时间。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这个行业迎来了发展期。然而,网络上也充斥着对乱象的吐槽:陪诊师,真能当好老人的“临时子女”?这个新兴行业究竟如何运作,又面临哪些真实挑战?
繁荣下的迷雾,陪诊师的现实与困境
陪诊服务的概念并非本土原创,它最先起源于美国的“患者导航”(Patient Navigation,PN)计划,由纽约市Harold Freeman医生及其团队在1990年首次提出并实施,随后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2023年6月,我国医药教育协会(China Medicine Education Association,CMEA)发布《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才正式将陪诊师定义为:为老年病患、孕产妇以及行动不便或不便独立去医院就诊者,提供协助挂号、问诊、检查、带药、以及预约住院等服务的群体或个人。可见中国的陪诊师行业起步较慢,但这也并不影响该行业近几年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此外,老年人进入60岁以后,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患病概率增加。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慢性病率超过78%;《2024年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也显示,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病有所医”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但现实是,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外出就业等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常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或被动地过着独居生活,老年人就医也面临着重重阻碍。淘宝数据显示,2022年里有2.6万人次通过淘宝搜索“陪诊”。
2018-2023年中国陪诊服务人次及市场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新需求催生新市场,新市场催生新服务。2023年,陪诊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59.8%至385家,陪诊服务人次达434.3万人次,市场规模达7.47亿元。而2023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5.6亿人次,同比增长13.5%,庞大的潜在需求群体为陪诊服务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