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15 | News by: 海边的西塞罗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各位好,今天休息,好久没有发书评了,今天发一个吧,史景迁的《王氏之死》。
愿给能看懂的人带来更多思考。
那些被大历史碾过的小人物。
我是一个学历史出身的人,常有读者问我什么样的着作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好书,我经常就会举《王氏之死》的例子。它是美国当代汉学家史景迁先生写作的一本中国清代微观史和女性史的名着。
其实从上述定义里,你就能感觉到史景迁这个人有多么牛逼——中国传统史学热衷于为帝王将相立传,草民百姓常常是一群永远不会被看见的小透明,所以我们其实没有聚焦普通人的“微观史”传统,至于女性史那就更是胡扯了,女性尤其是普通女性,在古代中国的父权社会下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群体。
然而史景迁却就是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如福尔摩斯探案一般为你还原一个清代普通中国农村女性的悲剧性人生,并把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反思,通过这件小事,呈现给你。这就是一流史学家的伟大之处。
那么《王氏之死》,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说清朝康熙年间有这样一天,山东郯城的县衙里来了一对父子出首告官,任某和他的父亲向县太爷状告邻居高某与自己的妻子王氏私通,并最终杀死了王氏。
县太爷黄六鸿很快就识破了任某这个并不高明的栽赃。任某其实是自己杀死了王氏,并恶意栽赃给了邻居。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这背后还有故事。
任某是郯城当地一个普通农户,虽然生活在“康熙盛世”,但其生活条件与当地大多数农户一样赤贫。按照当地的习俗半买半娶的讨了王氏这个媳妇。但王氏这个农妇,却并非一个完全被传统封建礼教吞吃了的女性,她实在无法忍受“一间房、一口锅、一盏灯、一床编席和一张草褥”的赤贫生活,向往改变。
于是她选择了与“勾搭成奸”的情夫一起私奔、出逃,试图逃离那个让她厌恶和窒息的婚后家庭生活。但事与愿违,私奔后两人生计的困难与沿途盘查的严苛,很快就让情夫反悔了,他抛弃了王氏远走高飞。
无奈的王氏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回到距郯城县城西南八英里左右的家乡,由于在当时私通及私奔都是不小的罪名,所以无论夫家还是娘家,王氏都知道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只能寄居在离家不远的一座道观里。
在帝制时代的中国,道观和佛寺本来是王氏这样不见容于整个社会的边缘人最后的容身之地。本来王氏在此悲惨的自生自灭,已经足够悲剧。然而命运却给她的悲剧又加上了一层更深的悲剧色彩。
某一天,她的丈夫任某和邻居高某恰好路过,并认出了王氏,高某随即就对任某展开了嘲笑——大约无非是一些自己老婆跟人跑了,宁可住在道观里也不回家,可见任某多么不像个男人之类的垃圾话。
这些嘲笑激怒了任某,于是他和高某打了起来。
一架打完之后,任某意识到自己私奔出逃的妻子住在离家如此之近的道观里,实在是给自己丢脸。于是就把王氏又领回了自己赤贫的家中。
我们可以猜测此时的任某可能还是想跟妻子把日子过下去的,甚至他还买了一张新床席,庆祝两人的破镜重圆。
但惨案很快就发生了,在一个雪夜里,任某与归来的妻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由于无法忍受“不守妇道”的妻子在出走归来后还对自己仅存的夫权进行挑战。他在新买的草席上,将膝盖顶住身着睡衣的王氏的肚子,残忍地掐死了她,随后将其弃尸雪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