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來源: RFI 華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壓倒壹切”:北京如何壟斷全球礦業 https://t.co/Cfsr4nUIGY pic.twitter.com/tgv88ly7dv—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July 16, 2025
據法國周刊《快報》本周壹報道,中國在海外礦業部門的投資達到了拾多年來的最高水平。這進壹步鞏固了其全球主導地位。
報道寫道,中國以數拾億美元的投資,耐心地編織著自己的網絡。這張網不是由蜘蛛絲制成,而是由鎳、鈷、銅或鋰構成。它正在全球各地擴展。去年,中國在海外礦業的投資達到了拾多年來的最高水平。根據標准普爾和Mergermarket匯總的數據,2024年簽署了拾份價值超過1億美元的合同。澳大利亞格裡菲斯亞洲研究所的另壹項研究估計,北京在境外礦業部門的承諾達到了214億美元,比2023年增長了10%。這是壹場爭奪對能源轉型許多領域至關重要的原材料和金屬的競賽。
報道援引“The Oregon Group”的創始人安東尼·米萊夫斯基指出:“礦業是壹項肮髒的生意,但如果我們想生活在壹個現代世界中,它是必要的。”長期以來,包括歐洲聯盟在內的許多地區關閉了其境內的礦山。它們將生產轉移到國外,同時也帶走了某些與環境和工作條件相關的問題。這為願意進入這壹領域的人留下了空白。“在過去的拾伍年中,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大多數國家沒有制定對基礎材料進行投資的政策。相反,北京在全球礦業項目中投入了數百億美元。中國壓倒了所有其他國家,隨著與美國的緊張關系加劇和美元的軍事化持續,這壹趨勢正在加速。” 這位美國專家分析道。
“壹項國家安全決定”
報道指出,中國的宣布確實令人眼花繚亂。2024年8月,國有企業中鋁公司宣布計劃向菲律賓最大的金礦和銅礦投資20億美元。10月,中國冶金工業公司公布了壹項在阿富汗銅礦投資超過50億美元的計劃。接下來的壹個月,幾家中國企業承諾向贊比亞政府投入相同金額,以增加銅和鈷的產量。在玻利維亞,政府與CBC財團簽署了壹項協議,建設兩座鋰提取工廠,交易金額接近10億美元。
新的壹年,同樣的動態。2025年4月,白銀有色集團以4.2億美元收購了巴西的金礦和銅礦Minera??o Vale Verde。幾天後,中國第壹大礦業公司紫金礦業以10億美元完成了對加納Akyem金礦的收購。同壹集團還准備以更高的價格收購哈薩克斯坦的壹個巨型金礦……根據專業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數據,2020年,中國公司在海外擁有1個鋰礦、8個鎳礦和14個鈷礦。伍年後,這些數字分別增加到了12個、31個和33個。
中國本身在其境內擁有壹些資源。例如稀土,中國幾乎壟斷了稀土,並將其作為壹種商業武器。但地質是頑固的:原材料礦床不會移動。因此,無論這些資產在哪裡,中國都有興趣控制它們。根據格裡菲斯亞洲研究所的數據,北京已經擁有全球80%以上的石墨資源,並控制著50%的鋰、鎳、鈷和石墨的加工。“對於中國來說,這不是壹個經濟決策,而是壹個國家安全決策。他們從國家建設的角度考慮資本分配。”安東尼·米萊夫斯基指出。中國還必須為與能源轉型相關的龐大國內市場提供動力——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其他高科技產品。
崇尚冒險
報道認為,如果中國企業在礦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那是因為它們比西方競爭對手更願意承擔風險。當中國企業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時,西方企業必須向股東交代。例如,在某些非洲國家,資源國有化正在增加。政府希望獲得更多的控制權,最終可能會奪取某些資產。這顯然對任何企業都是壹個風險。但這對中國人的影響比對西方人的影響要小。
然而,後者也開始嚴肅地關注來自北京的資金流入其領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尤其如此。2022年,渥太華迫使叁家中國投資者出售其在國家礦業公司的股份,並加強了對關鍵礦產領域的交易控制。這似乎並沒有切斷資金流:根據阿爾伯塔大學的壹項研究,來年有近16億美元的資金從中國和香港流入。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中也引入了類似的保護主義措施。
報道最後提及,歐洲也試圖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並確保其礦業的安全。《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於去年生效,正是為了這壹目的。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47個戰略項目,其中8個在法國。這些項目並不局限於歐洲大陸。有些在非洲、北美和南美、中亞。因此,人們意識到有必要在歐洲或美國之外進行投資。亞當·韋伯表示:“問題是這些投資是否會及時到來,或者各國是否會認為繼續通過中國更為簡單。”-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