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16 | News by: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新西兰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近些年来,中国学生的留学偏好发生了转变,“名校改变命运”的叙事正在失效。今天的留学生,早已不执着于上一代人的“金标准”。在他们看来,与其追逐名校光环,不如寻找更契合个人特质的发展路径。
在这样的观念转向下,曾经挤破头冲向英国G5、北美藤校的留学生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别处。当留学生在择校时开始优先考虑未来生活质量、职业稳定性与发展空间,我们发现,小众国家、小众专业对他们的吸引力比以往更大了。
吴双在社交平台上的人设是“会开拖拉机的酒庄老板”。在他的vlog里,能看到新西兰北岛霍克斯湾55公顷的葡萄园。吴双在这里跟当地农民一起收葡萄,将它们装进橡木桶,这些葡萄将变成20多万瓶葡萄酒被送往世界各地。吴双的“股东们”——也是他的3000多位粉丝——跟随他的视频见证着这个00后男生工作和生活里的许多个切面。
像吴双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留学海外的他们没有选择一条传统的“镀金”路径。对他们来说,与其在格子间里做大卫·格雷伯定义下“毫无意义的工作”,不如学一门“说得过去的手艺”,过一种更加脚踏实地的生活。
当互联网大厂把人变成精准占位的螺丝钉,金融行业的造富神话逐渐褪色,越来越多留学生发现,那些熬夜做成的报告和图表或许并无用武之地,过去的那一套“成功学叙事”开始瓦解。
新西兰的葡萄园、幼儿园和养老院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这里没有华尔街的精英光环,也没有硅谷的裁员恐慌。他们能做的,是与真实的人面对面交流,准时下班接孩子放学,甚至木工培训班里也流传着百万年薪的传说......
这样的日常听起来或许不够惊心动魄,却是许多人所向往的。也正是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当代高等教育呈现出两种并行的路径:一个是以奖项与学科排名为导向的精英教育体系,更强调学术声誉、标准化课程与快速产出;另一种则更注重实践、在地性与个体成长,注重培养人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所需的能力。近几年来,后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
以下是4位同学的真实讲述,他们的故事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注解。
吴双:
欢迎大家收看00后酒庄总经理的一天
我是高考结束后才有了出国留学的打算,当时我已经被一所北京的大学录取了,是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就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可以用国内高考成绩申请新西兰的大学,这还是挺少见的,所以机缘巧合下,我来到林肯大学读了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专业。
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大二的时候,每两个学生会分管一排葡萄藤,从剪枝、除叶、疏果,到采摘、发酵,都要亲力亲为。在那之前,我以为这个专业主要会学一些书本知识,比如生物、化学,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