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時值抗戰勝利80周年,今年7月至9月,《亮劍》《懸崖》《闖關東》等壹批經典作品將在“重溫經典”頻道播出。消息壹出即登微博熱搜,網友留言又掀起了壹波回憶。
《亮劍》是我這些年來復看次數最多的電視劇,沒有之壹。每壹次當我沮喪的時候、低迷的時候,就會看壹遍電視劇或者聽壹遍有聲小說,汲取再出發的動力。
電視劇《亮劍》海報
電視劇《亮劍》的故事講到1955年授銜時止,小說《亮劍》的敘事則延長了不少,寫到了李雲龍之死,壹直寫到了改革開放之後。我更喜歡看授銜之後的那些故事,也會產生更多唏噓。如果你真的喜歡《亮劍》,我會建議你去看壹遍小說,尤其是後半部分。
我從《亮劍》中汲取了哪些精神元素?為何對這部主旋律作品念念不忘?我想不外乎以下這幾個因素。
第壹,家國情懷浸潤其間。
在近年來播出的國產電視劇,我最喜歡叁部:《亮劍》《闖關東》和《大宅門》。
仔細想想,這叁部電視劇都有壹個共同特點:家國情懷浸潤其間。
《亮劍》自不必說,整個故事主線就是抗日,爭取的就是民族獨立。
《闖關東》其實也是:開頭便是家在旅順的夏掌櫃全家都死在日本人屠殺之下,只剩下女兒玉書壹根獨苗。這就給整部電視劇定下了基調:壹部山東人闖關東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抗擊日本人強占關東的歷史。其後,朱開山叁子傳傑與日本人爭奪山河煤礦的開采權、贰子傳武英勇抗擊日本人直至戰死。
《闖關東》的最後,老英雄朱開山駕著馬車帶著全家人離開了哈爾濱。此時,叁兒媳婦玉書剛剛產子。這個孩子便預示著新的希望。
因為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中國人的思想底色裡面總有壹種悲情感。這種悲情感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主要表現為抗日情緒。抗戰勝利至今剛好80周年,這種濃烈的家國情懷依然充盈。
《大宅門》裡的白景琦不管如何“渾不吝”,在民族大義上絕對的立場堅定,堅決同日本侵略者作斗爭,就算不惜身死也絕不交出百草廳的秘方。
白景琦有壹句蕩氣回腸的話在我看完該劇後好多年依然清晰可感:“我死以後,本族老少,如有與日本鬼子通同壹氣者,人人可罵之;我死以後,如有與日本鬼子通同壹氣者,人人可誅之;我死以後,如有與日本鬼子通同壹氣者,就照著我這口刀說話。”
就連壹生抽大煙逛窯子的白家叁爺最後也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書寫了“寧死不當亡國奴”的豪邁。白家叁爺壹生都在與贰奶奶上演豪門爭產的把戲,但終於在最後重新定義了“豪門”。
豪門不僅僅是爭權奪利,更有民族大義。這可能才是《大宅門》的微言大義。
經過這些優秀電視劇的精心塑造,這些鐵骨錚錚的真漢子形象壹個個躍然熒屏之上,成為不朽的影視經典人物,也令我們這些觀劇者將自身置入劇中,同喜同悲。
普通人看電視劇,不需要在意太多的表演技巧,最沉浸的觀劇體驗就是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劇中人。迷到深處,已然分不清劇裡、劇外了。
第贰,不懼失敗從頭再來。
《亮劍》之所以成為經典,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懼失敗。
它沒有像抗日神劇壹樣,將抗日戰士塑造成刀槍不入的“金身”。相反,它展示了在特定時期敵人的強大以及抗戰的艱難。有樂觀主義,但是是在困難中的樂觀主義。
日偽掃蕩期,獨立團被掃蕩到肆處漂零。打擺子的李雲龍身邊只剩下了警衛員“和尚”,如果不是戰友及時趕到,可能就要當場命喪廢棄的村莊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