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谷雨數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5年濟南中考志願填報咨詢會,圖源視覺中國
對於大多數曾以“學霸”身份走來的父母而言,人生中最難接受的或許不是事業的瓶頸,也不是生活的瑣碎,而是——自己的孩子,成績平平。
當“望子成龍”的期望,撞上孩子“普通資質”的現實,壹場無聲的家庭拉扯便已開始。
數據顯示,自身學歷越高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高:在本科及以上的父母中,幾乎人人都希望孩子至少讀完本科,近叁成更是期待孩子至少拿到碩士學位。
但孩子的學習成績從不是簡單的 “遺傳復制”。當現實與期望出現落差時,高學歷家長們面臨怎樣的處境?又該如何調整教育策略?
1、當學霸家長遇上普通的孩子
許多研究都證實了壹個普遍認知:高學歷家庭的孩子,的確更容易取得優秀成績。並且,這種“教育背景”的優勢,近年來正愈發明顯。
2025年發表的壹篇研究指出,90後高中生考入重點大學的概率與父母學歷、職業地位的關聯程度,明顯高於70後和80後群體。
雖然如此,但孩子的成績並非父母的“遺傳復制”,較為直接影響成績的是智力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智商約48%受到遺傳影響(廣義遺傳率),其余則取決於環境以及基因、環境的交互作用。
這種復雜性意味著,哪怕是學霸父母,也可能要面對孩子學業成績平平的現實。
高學歷家長或許覺得“上大學是底線”,但數據藏著更客觀的答案:202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0%,即適齡年輕人裡,六成會進入高等教育,但其中本科招生490萬人,專科招生568萬人。這意味著,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過半是大專生。
面對資質普通、成績不達預期的孩子,高學歷家長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人陷入持續焦慮,和同處境的家長互相傾訴;有人難以接受,甚至出現抑郁傾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