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8 | 來源: CBC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華人在多倫多當移民贰代,要承擔多大的壓力?來看看這個華人作家的講述,就連芹菜的價格都會讓人崩潰。
每周日我都會和媽媽通電話,那次她問我:“Rachel,你知道壹箱芹菜多少錢嗎?”
她沒等我回答就說:“要$100!以前,壹箱才$23!”
我在心裡算了算,漲幅超過300%。難怪媽媽會這麼沮喪。
和許多加拿大人壹樣,我和家人每次走進雜貨店,都能感受到錢包的壓力。曾經習以為常的差事,如今卻成了壓力的來源,需要精打細算,還總忍不住感歎“還記得嗎,這東西以前才半價呢?”
不過,我可以選擇不買那塊高檔牛肉,或者壹周不吃芒果,但我的父母卻沒有讓步的余地。我的父母在安省Leamington經營著壹家中餐館——他們已經做了34年了。由於通貨膨脹,食材成本飆升,但他們不能選擇不買,因為他們要遵守菜單,要滿足饑腸轆轆的顧客,而且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還要想辦法進壹步壓縮。
疫情以來,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爸爸媽媽告訴我,所有東西——從食用油到外賣餐盒——價格都漲了兩倍。牛肉以前是每公斤$6.60,現在快漲到$15.40了。
“所有東西都在漲,漲,漲,”媽媽搖著頭對我說。
多年來,父母壹直不願提高菜單價格,因為他們擔心會失去顧客。爸媽心裡太清楚了,有些顧客會不公平地認為,像我們這樣的“異國風味”餐館就應該價格低廉、分量充足——而且肯定要比意大利菜、法國菜甚至休閒西式快餐便宜。
“要是太貴了,人們就不會再來了,”自尊心強又固執的爸爸會這麼說,而更為務實的媽媽則越來越惱怒。
有壹次她跟我說:“我不管他怎麼說,我要漲價了。”接著壓低聲音補充道:“別告訴你爸。”
當他們終於壹起做出漲價這個艱難的決定,而且無需任何隱瞞時,我松了壹口氣。但即便調整了價格,他們掙的也不如從前多了。
有時候,媽媽會碰上牛肉大降價,於是就壹下子買幾千加元的牛肉,把餐館的步入式冰櫃塞得滿滿當當。
我們都知道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父母已經60多歲了,叁拾多年來,他們日復壹日、夜以繼日地在廚房裡操勞,拼盡全力。他們沒有養老金,也沒有多少退休儲蓄——掙來的每壹分錢,都投入到了生意和孩子身上。他們所期盼的,只是有朝壹日能退休,而到了那個時候,孩子們能照顧他們。
這是我羞於承認的壹點:我感到恐懼。想到他們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和晚年時光,我的心情壹半是釋然,壹半是惶恐。釋然是因為,看著他們因關節炎、疲憊和衰老而身體日漸衰弱,我早就盼著他們能停下來,能終於好好休息休息。
而這份惶恐讓我更覺羞愧。作為經濟狀況相對最穩定的孩子,我預料到他們退休後,照顧他們的責任很大程度上會落在我肩上。
“我該欠父母多少?”這個問題每天都在困擾著我。
我知道,這是我——以及許許多多移民子女——必須不斷糾結的問題。在許多亞洲文化中,經濟上贍養年邁的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想想我的父母付出了多少犧牲——逃離戰亂、成為難民、在加拿大重新定居,來到這個新國家後就壹刻不停地勞作,只為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我的答案怎能不是“我欠他們壹切”呢?
但真要落實到行動上,具體該怎麼做,誰也說不准。
我住在多倫多,這裡的壹切——從房租到外賣——本就價格不菲。雖然我和丈夫生活還算寬裕,但我畢竟只是個作家。我絕非富人,我的收入顯然無法輕松承擔再多兩個人的需求,無論母親怎樣強調她“吃得不多”。
每次通話時,媽媽跟我說起各種蔬菜的價格,我都會想到,用不了多久,我就得照顧兩位沒有任何經濟儲備的年邁父母。
這讓我感到難以承受,壓力巨大。我害怕的不僅是這份責任,還有它可能給我現有的生活帶來的影響。想到要承擔這些,我心裡竟會生出壹絲抵觸,這讓我充滿愧疚。我從未主動提出要成為父母的“退休保障”,但我又有什麼資格抱怨呢?我能做的,就是鼓勵他們多存點錢,在條件允許時提高菜品價格。這既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自己。-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