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2 | 来源: 南方都市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 7月20日,冼村旧改项目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
2. 村屋拆除,村民开心。
3. 2009年8月,鸟瞰冼村全景。远处的广州塔已经建成,IFC(西塔)则还在建设中。
7月20日,广州的冼村旧改项目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这是一个城市旧改标志性时刻。作为CBD中的城中村,冼村改造从2009年开始筹备,2010年正式启动,到如今1950栋村屋全部“清零”。城市15年,天河冼村所呈现出来的只是改造项目时间线上冰冷标注的节点吗?冼村由于其区位属性和绵长的拆迁周期,在整个2010年代中所浓缩的广州城中村气质可以说难出其右。来听一位曾经历冼村繁华的艺术工作者道出它的故事。
小物件霸位营生 约定俗成的规矩
陈洲是广州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工作者,他和同为艺术家的伴侣晓静2007年旅法归来,驻扎广州,第一站就居住在天河区。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广州东站旁的林和村,首次感受到了一线城市城中村的氛围,触动甚深;两口子便开始持续十几年的城中村艺术介入。
林和、杨箕、冼村、琶洲、石牌、康乐、小洲、员村、车陂……出名的大城中村,两人都深入探访过。对于广州的城中村改造,两位艺术工作者有深刻观察。
正是2010年广州亚运前,冼村筹备改造、开始征拆的阶段,两口子经常去冼村“逛街”。“都忘了到底去了多少次,我们每周都起码去一趟。”
“冼村,在黄埔大道上牌坊的出入口是主街,白天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沿着主街上两旁每隔两三米会摆放着一些不起眼的泡沫箱子、塑料袋,甚至是一扎布条、一捆线圈。村民和疾步路过的打工仔不会去碰这些物件。在我们的艺术眼光看来,摆成两行的这些物品本身就像每天重做一次的艺术装置……到傍晚时分,才知道这些物品是主街上的摆摊者为占坑而在白天放置的标识物,以方便晚上做生意。这是这条村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默许的一个营生方式。到了晚上,这条街上的那个繁华啊……”陈洲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