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2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c
7月19日上午,堪稱世紀工程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下文簡稱“雅下工程”)正式開工。根據權威披露,工程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主要采取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開發方式,計劃建設5座梯級電站,總投資約1.2萬億元。工程電力以外送消納為主,兼顧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從2021年列為拾肆伍規劃中的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之首,到去年12月中央政府正式核准,對持續關注該項目進展的網友來說,雅下工程在2025這壹拾肆伍收官之年開工已近乎明牌。
不過即便如此,當開工的的新聞正式發布,其在輿論場上仍然引發了巨大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其號稱叁倍於叁峽工程的投資規模和發電能力令人頗有目眩神搖之感,還有以西方媒體挑頭的壹部分聲音,有意無意在進行著錯誤解讀,即將之視為對某些下游國家的“戰略制衡”。
這種以鄰為壑的揣測,未免露出以己度人的狹隘,事實上,雅下工程隧洞而非高壩的開發方式,已經足以令這種論調不攻自破。
當然,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啟動,的確也有著超越國界的意義,這壹意義就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將到來的重大挑戰提供示范性解決方案。
極限挑戰
要講清楚這個終極意義,首先還得從工程本身說起。
雅魯藏布江下游,年徑流量(出境時)為1654億立方米,作為對比,長江叁峽2003-2021年入庫年均徑流量為3744億立方米。
為什麼流量低得多的雅下工程,規劃發電量卻能遠超叁峽工程?
原因在於,雅魯藏布江從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的河道,在穿過聞名遐邇的“大拐彎”,也即雅魯藏布大峽谷後,卻急劇降低到出境前約110米海拔高度。只要有基本初中物理常識就不難明白,這樣的高差,賦予了其得天獨厚的水能優勢。
據統計,藏東南地區水能蘊藏量約占西藏全區的70%,雅魯藏布江幹流天然水能蘊藏量為8000萬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伍大支流,天然水能蘊藏量約有9000萬千瓦,其中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約為5659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15%。
然而,要把雅魯藏布大峽谷蓄積的充沛水能轉化為電能,可以說技術挑戰難於登天,這也是為何雅魯藏布江水能潛力如此之大,卻直到近年來才陸續鋪開開發工作。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基本工程思路是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南北方向,開鑿多條長達數拾公裡、高差兩千多米的引水隧洞,其長度和埋深均超過目前世界紀錄保持者——中國錦屏贰級水電站。
壹份拾余年前的官方資料就曾談到,經考察,雅魯藏布江幹流可建水電站的河段和地點有拾幾處。從林芝地區米林縣派地到墨脫縣裡冬橋之間,是世界著名的大河灣峽谷段,河灣長200公裡,落差2190米,如能開鑿壹條36公裡長的隧洞,將雅魯藏布江水直接由派地引到裡冬橋,可建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的巨型水電站。
對於這樣的超級隧洞,普通人首先想到的難點可能就是掘進設備。
自從2013年由武警水電部隊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使用TBM(全斷面岩石隧道掘進機)以來,中國人在世界屋脊上已經把TBM迭代到了獨步天下的水平。
此前林芝派鎮至墨脫公路(派墨公路)的核心節點—多雄拉隧道,就采用“林芝壹號”雙護盾TBM掘進機單向掘進施工,打出了人類歷史上第壹條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公路隧道,也直接為今天的雅下工程驗證了技術。
不過長度肆千多米的多雄拉隧道,其技術難度和雅下工程隧洞依然無法相提並論。
雅下工程選址,位於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東構造結”核心部位,地質構造運動強烈,長達數拾公裡的隧洞需要穿越大量地下斷層破碎帶,應力場復雜多變。隨著隧洞開挖深度的增加,深部高地應力引發的岩爆及軟岩大變形等工程災害異常嚴重。同時,由於其所處的高海拔和大埋深環境,還面臨著高地溫的挑戰,隧洞內高溫作業環境,對施工機械的運行效率和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構成直接威脅,還可能引發隧道結構的失穩,建築材料耐久性降低。
難題還不僅僅是掘進,在開鑿之後的維護階段,高海拔大埋深環境也會造成其結構裂損演化機理及災變機制難題極端復雜。
如果說叁峽工程證明了中國人在傳統水電工程領域的世界級能力,那麼雅下工程則標志著中國人對極限環境發起的最新挑戰。在青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上開鑿超級隧洞,不僅需要頂尖的工程技術,更需要對地質構造、應力分布、岩體力學的深刻理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