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3 | News by: 纽约时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
自信这东西,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自信的人拥有心理学家所说的强大内控力。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命运。他们倾向于付诸行动。他们敢于开拓未来。
国家亦然。有些国家有自信,有些则不然;有些曾经拥有,后来却失去了。上周,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亚历克斯·塔巴罗克在自己的博客“边际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中,让我们对比美国在第一次冷战(对苏联)与第二次冷战(对中国)中的行为有何不同。在我看来,两者形成了鲜明反差——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带着理所当然的自信,而今天的美国虽更强大,却已失去了曾经的从容。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情报部门认为,苏联在多项军事技术领域正在超越美国。随后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送入太空。
震惊之余,美国以自信姿态回应。一年之内,美国宇航局和高级研究计划局(也就是后来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就成立了,后者催生了互联网等重大成果。1958年,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案》,这是美国在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改革之一,加强了在数学、科学及外语方面的人才培养。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预算增加了两倍,国防部大幅增加研发支出。短短数年,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激增至预算的近12%(今天约为3%)。
美国领导人深知,超级大国较量是军事经济之争,更是智力竞赛。比拼的是创新能力。他们用教育手段来对抗苏联的威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人才优势。
历史学家哈尔·布兰兹在《暮光之战》(The Twilight Struggle)一书中指出:“美国经济在冷战中之所以表现出色,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美国的大学表现更出色。”从1958年至1970年,联邦学术研究资助从2.54亿美元飙升至14.5亿美元。布兰兹注意到,在上世纪早些时候,美国的大学落后于欧洲顶尖学府,到冷战结束时,美国大学已雄踞全球之巅。
如今我们身处第二次冷战。过去二十年难辨中国是敌是友,而今其对手身份已昭然若揭。学者罗伯特·阿特金森今年在《纽约时报》撰文称:对中国政权而言,赚钱的欲望是次要的,“首要目标是损害美国经济,为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铺路。”
根据2024年众议院委员会的一项调查,中国直接补贴芬太尼前体生产出口,而吸毒过量已成美国18至44岁人群首要死因。
21世纪以来,中国正以自信的姿态抢占未来,尤其在创新和思想领域。自2000年以降,中国研发总投入增长了16倍,现已在多个学术领域超越美国。2003年,中国学者鲜有广受引用的论文,如今其“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已超美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农学、物理及数学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这些成就当然直接转化为中国在众多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是电动汽车、无人机、太阳能板等高端制造,更是全方位技术突破。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03年至2007年间,美国在64项前沿技术(涵盖国防、航天、能源、环境、计算及生物技术等领域)中领先60项;到2019年至2023年,中国在57项关键技术上居于领先地位,而美国仅主导七项。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进步令人震惊。2015年,中国制药商在全球在研创新药中所占比例还不到6%;而十年后,中国药企几乎已经与美国同行平起平坐。
接着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美国民众普遍对其感到恐惧。民调机构益普索去年在32个国家做了一项调查,了解人们对AI的未来是感到兴奋还是担忧。结果显示,美国人对AI未来的焦虑居全球前列。最期待AI未来的国家是哪些?中国、韩国、印尼与泰国。事实上,无人知晓AI将带来什么,人们的预测多反映情绪状态。美国人曾是世界上年轻的乐观主义者,但现在不是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