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來源: 蹦迪班長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又到壹年畢業季,社交媒體上,大學生們熱熱鬧鬧地分享著校園活動,享受著大學時代久違的自由。
但過不了多久,校園內如今還屬於他們的壹切就會消失,而隨著校園通和校園卡等身份憑證的注銷,在校生的身份變為校友,牆裡的壹切將與他們無關——
無法再進入熟悉的圖書館,曾經嫌棄的食堂飯菜再也無法吃到,不再有幾塊錢的理發館、健身室,甚至連運動場都無法再進入。
不知道當下的畢業生對此是否會感到失落,但對於前疫情時代的人們而言,你的學校在畢業後不再屬於你,這是如此不可思議的壹件事。
畢竟那時,大學的校園,向所有人敞開。
1.3年時間,
關上壹扇打開了130余年的門
之前,在壹個討論體育場的帖子下面,有人遺憾於大學體育場如今不再能隨便進入,沒地方踢球。
隨即有人回復:大學校園外人憑什麼隨便進?
說出這話的人,想來年紀不大。因為僅僅伍年之前,多數大學,還是全社會的大學。
如果從歷史上來看,大學開放這件事很有淵源。
早期的大學大部分無固定辦學場所和地點,所以如博洛尼亞法學院等現代大學的雛形,很多都允許學生、學者等社會人士自由進入參與學術討論。雖然在中世紀宗教辦學時期,壹些早期大學會嚴禁異教徒“進入”,但這更多是指教學活動等環節。西方早期大學並非獨立校園,而是分散在城市中的教學樓、宿舍、教堂等建築的集合,所以並沒有物理邊界將大學與社會阻隔。
時至文藝復興,自由和開放逐漸成為社會思潮,而大學作為人類先鋒團體,更是最早進入世俗化過程。除了物理意義上與全社會共享空間之外,大學的核心功能也逐漸向外界開放——女性,異教徒,外國人……學術的世界逐漸走向“世界主義”,就如知識本應無邊界。
而在我國,清末民初,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在中國萌芽。
新文化運動期間,北大校長蔡元培率先提出 “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北京大學作為國立大學,市民和學生可以隨意進入北大旁聽大學課程,校園操場和圖書館是公共空間,對全社會開放。-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