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31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实习生赵炘瑜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杨利
灯光渐暗,银幕亮起。当《戏台》里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冲着祖师爷神像跪下,颤抖着说“为活命啊!”赵磊的心像被重锤了一下,“这不就是我吗?”
人到中年,《戏台》中展现的精神与现实的拉锯战深深刺痛了赵磊——要活着,就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有些规矩和原则,又怎能说放就放?这种撕裂感让他不由想起这些年,为了“活着”不得不做出的种种妥协与挣扎。
《戏台》是陈佩斯阔别大银幕32年后的回归之作。很多像赵磊一样的中年人来到了电影院里,他们是看着陈佩斯小品长大的那批人,如今在各自的领域里,也有许多不得已的时刻。
是委曲求全,还是为心中的底线硬扛到底?陈佩斯的《戏台》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这群中年人最憋屈、最隐秘的故事。
2018年,天津甲子曲社的两位成员登台演出。受访者供图
━━━━━
当“改戏”成为日常
7月19日深夜,38岁的赵磊避开家人,关上书房的门,任泪水肆意流淌。就在几小时前,他刚陪同年过七旬的父亲看完陈佩斯的电影《戏台》。
父亲与陈佩斯同龄,已经几十年没有进过影院了。听闻年轻时崇拜的喜剧大师有新作上映,老人难得地表现出浓厚兴趣。观影过程中,父亲时常发出开怀的笑声,而赵磊却有一种“心脏被压着”的感觉。走出影院,避开家人,那种苦楚和酸涩终于决堤而出。
赵磊是一家公司工程部的项目经理,在电力行业摸爬滚打了整整20年。他的第一学历是中专,靠着考取的八九个专业证书才走到今天的位置。他深知其中的艰辛,所以对待每个客户都极力争取。
但现实中,有一些不懂工程的客户总要“指导”,让他倍感为难:一个停车场充电桩项目,刚浇筑的混凝土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充分硬化,但经营方要求半天后就铺沥青;另一个项目道路尚在养护期,需要等一周才能通行,但客户公司直接下令通车,渣土车压毁路面,电缆断裂导致赵磊直接损失一万元。
很多时候,即便深知有风险,赵磊评估后也只能照做。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但生活中,“五斗米”的分量足以让普通人反复掂量许久。赵磊并非没有过犹豫,但他几乎别无选择。有一次遭遇客户故意刁难,他最终只拿到了30%的工程款。自那以后,委曲求全便成了他的常态。
他给自己定下一个折中的底线——只要损失控制在5%以下,那就得过且过吧。
在赵磊的理解中,《戏台》的核心冲突是“改戏”。军阀洪大帅拿着枪指着戏班子,要求将项羽自刎的命运更改,戏中人面对的是艺术尊严的抉择。而生活中,也不乏外行指导内行的故事。
王彦卿就从《戏台》的电影里看到了妈妈的经历。王彦卿母亲是妇产科医生,儿时的王彦卿经常能看到,母亲曾经的患者拎着自家产的鸡蛋或苹果串门,脸上写满感激。
母亲在医院里工作了一辈子,却在临近退休时遭遇了堵心事。几年前,医院来了一位新院长,这位从行政系统调来的领导此前从未分管过医疗业务。
新院长上任后,斥巨资为各科室购置一批新仪器。起初医护人员觉得这是好事,能为病人提供更多检测和治疗手段。但紧接着院长就下达了严苛的考核指标,要求一年内必须看到医院效益的显着提升,那段时间每次开会的核心议题都是“创收”。
很快,一个“创新”方案出炉:只要病人踏进医院大门,无论病症大小缓急,都要充分利用新仪器做全套检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