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6 | 来源: 镜相工作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香港 | 字体: 小 中 大
走在香港街头,你可能会误以为自己还身在深圳。
旺角的街道转角,抬头就能看到京东的巨幅广告:熟悉的白色小狗双手叉腰,旁边是几个直白的大字——“全港比价!买贵就赔!”广告语还“拉踩”线下商铺,“两层楼嘅电器铺,唔卖得贵点够交租?”大角咀的餐馆门上,贴上了黄色的美团Keeta贴纸,门外,外卖员坐在后座放有黄色保温箱的摩托车上等待。街上驶过的双层巴士,被漆成了“淘宝橙”,印着“咩都包邮,包咩都有”的淘宝广告。
香港,正在成为内地互联网大厂都要抢占的一个桥头堡。这个高度开放、消费多元、连接中外的市场,被互联网大厂寄予了出海练兵、品牌渗透的重任。
不同于过去以云服务、AI、金融支付等业务为主,这一次,大厂们从街头开始,争夺港人的生活入口。香港的消费也在方方面面被内地大厂影响、重塑。
大厂们为何集体抢滩香港?在这个战场上,他们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大厂,集体“攻港”
前不久,多家港媒报道,京东将以约40亿港元的价格,收购香港知名平价连锁超市佳宝的零售网络及相关物业资产,交易已于约4个月前正式签约。按计划京东及佳宝将会在8月1日成立新公司,并以新公司维持日常营运。京东方面回应称,实际交易金额远没有这么40亿元这么大,具体官方信息或在8月份公布。
收购当地企业,利用其品牌、资产和资源快速本地化,是企业出海时的通行做法之一。从这笔交易不难看出京东加码香港市场的意图。
除了此次京东在线下零售上的布局,近一两年多家互联网大厂都在加码香港市场,外卖有美团Keeta,电商有淘宝、京东、拼多多,生活服务有抖音。
香港投资推广署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过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港设点,其中近一半(约630家)来自中国内地。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字节跳动、京东均在香港有设点,拼多多也已上线香港直邮服务,最近一个是小红书,在香港设立了内地以外首个办公室,就在阿里香港办公室的隔壁,期望香港发挥双向链接作用。
过去,这些大厂在香港的业务以云服务、AI、金融支付等业务为主。2014年,阿里云在香港启动首个区域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其第四个全球节点,此后阿里云连续多年蝉联香港IaaS市场占有率第一。同年,腾讯云在香港建立首个境外数据中心。2016年,微信、支付宝同时获得香港支付牌照。字节跳动旗下云服务商BytePlus于2024年10月落地香港数据中心,并联合阿里系狮腾控股开发企业级AI应用,首阶段覆盖东南亚五国市场。
对内地企业来说,香港常常只是中转地,重点在东南亚或者欧美等海外。京东2015年成立香港办公室,京东全球购也是这一年开始运营,国际品牌可通过香港直接供给中国内地消费者。抖音电商“全球购”把海外集货仓设在香港,同时也让许多香港本地品牌通过抖音电商进入内地市场。
但这一次,这些内地大厂攻势更猛,名字在港媒报道中频频刷脸,出现在港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香港本地生活和电商的防线正在松动。
先是美团于2023年5月正式登陆香港。从旺角、大角咀等地区开始攻城掠地,半年后覆盖全港,2024年一季度订单量跃居第一。
去年双十一前后,淘宝、京东、拼多多均陆续将香港纳入“包邮区”,到今年“618”期间,这些电商平台在香港市场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 香港街头的京东广告牌。
淘宝和京东也各自有线下尝试。今年2月,淘宝中国香港站与香港家居维修平台Papabo合作,推出淘宝在香港的首个线下家具体验店。在尖沙咀开业3个月,因市场反应和营运表现超预期,已签约铜锣湾第二间分店。京东则是收购在香港有90+门店的老牌商超佳宝超市。-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