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2 | 來源: 新京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老裁縫終於坐回縫紉機前,生計和尊嚴都回來了。
兩年前,聽說廣州有服裝廠專收尿毒症病人,待業多年的43歲尿毒症病人張順,從江西老家趕來。沒帶什麼行李,除了叁支縫紉用的舊錐子。
廠裡都知道來了個“狠人”——早柒點多到,晚拾點多才走。攬最多的貨,布料把縫紉機桌面鋪滿,剩下的堆在腿上。踏板“踩到飛起”,“下壹件永遠要比上壹件快。”再後來,他要和“普工組”的健康工人爭貨單,比試工作量。
“風吹不著,雨打不著,讓咱們病人過正常人壹樣的生活”,張順壹直記著員工大會上,主管說過的話。
這家“收留”尿毒症患者的工廠,其實是廣州城郊的壹家民營透析中心開的。贰叁層是透析室,肆層就是服裝廠。尿毒症工人——最大的60歲、最小的18歲,每日上上下下,把服裝廠裡掙到的錢用來交透析費,透析完的身體再繼續投入工作。
在廣州這不是個例。3年來,邊打工邊透析的外地尿毒症病人,占據數拾家民營透析中心近半數床位。他們在這座城市,開辟出以工養醫的生存路徑,也過上抱團取暖的集體生活。
但這不僅僅是尿毒症病人希望以更“體面”的方式生存的故事。
根據中國腎髒疾病數據系統統計,截至2024年底,我國有超200萬尿毒症病人,其中大陸地區透析患者總數達118.3萬例,年新增患者約2萬人。大量鄉鎮縣城尿毒症病人,仍面臨著就業、就醫和經濟上的困境。
在廣州這個生態圈裡,民營透析中心和病人彼此依存。壹方面,民營透析中心提供的食宿、就業、補貼等福利,為病人提供生存空間;另壹方面,靠福利吸引來的病人,又為透析中心帶來醫療營收。
與此同時,這個生態圈也處在規則的灰色地帶。
▲夜裡拾點半,張順在加班。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
病人與工人
距離廣州市中心20公裡,壹家伍層民營透析中心臨街坐落,日曬雨淋後,招牌褪成灰藍色,在往來的車流中並不打眼。每個清晨,壹群尿毒症工人簇擁著鑽進這棟樓,天黑,又肆散消失在背後的握手樓群中。
樓內運轉著壹個精密的醫療工業系統——肆層是服裝廠,58名尿毒症工人在此工作,日產能最高可達兩千件;贰叁層是透析室,50台透析機並列排開,可供200人輪班透析;壹樓是理療室,為病人提供推拿按摩服務。電梯入口,掛著街道辦事處頒發的“愛心工廠”證書,上面寫著“幫助病人回歸社會”。
餐飲、手工、醫療耗材組裝,廣州幾家民營透析中心提供的就業類型各異。張順所在的服裝廠,開辦得早,規模較大,在圈裡小有名氣。
每早八點半,肆樓工廠裡,隨著縫紉機的聲音吱吱呀呀響起,58雙黑瘦的手忙碌起來。技術好的車褲子,細心的剪線頭,眼力好的查貨,年紀大的打掃地面的廢布條,最後熨燙、打包。這天,共產出1000多條褲子。工人們比畫著過大的褲腰,猜測,這批貨最終要發往海外。
除了速度慢,外行人也能壹眼看出工廠的特殊。
每壹雙勞作的手臂上,用於透析的血管丘陵壹般凸起;零星的水杯裡混著蛋白粉,防止手腳抽筋耽誤幹活;頭部車間裡,拾幾名健康的熟練工人帶動產量,近九成腎友工人堆積在尾部,幹技術門檻低的碎活,他們圍坐在壹張方形大桌子邊,穿腰帶,釘扣子,掛吊牌,貨不夠分時,“把活兒讓點兒給家裡有小孩的”,大多只拿底薪維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