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3 | 來源: 華爾街日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加州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欲將其開源人工智能(AI)模型打造成全球標准,這壹雄心令美國公司和政策制定者警覺,他們擔心美國模型可能會被超越,並積極采取行動應對這壹威脅。
今年以來,中國在AI領域接連取得進展,壹開始是1月份橫空出世就廣受贊譽的DeepSeek及其R1推理模型。隨後是阿裡巴巴(Alibaba)的通義(Qwen),以及自7月以來湧現的壹系列其他模型,如月之暗面(Moonshot)、智譜(Z.ai)和MiniMax。
這些模型都有可供用戶免費下載和修改的版本。這種通常被稱為開源或開放權重的方法,正在推動中國AI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采用。
那些壹直保持其模型閉源的美國公司正感受到壓力。8月初,ChatGPT的開發商OpenAI發布了首個開源模型,名為gpt-oss。
技術發展史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壹個行業在起步階段群雄逐鹿,最終演變成少數幾家公司的壟斷或寡頭壟斷。微軟(Microsoft)的桌面Windows操作系統、谷歌(Google)的搜索引擎,以及用於智能手機的iOS和Android操作系統,都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
歷史還告訴我們,成為行業標准的爭奪戰不壹定由技術最先進的參與者贏得。易得性和靈活性也發揮著作用,這正是中國在開源AI領域的進展令華盛頓和硅谷許多人擔憂的原因。
在7月份發布的壹份AI行動計劃中,川普(Trump)政府表示,開源模型“可能在某些商業領域和學術研究中成為全球標准”。該報告呼吁美國建立“基於美國價值觀的領先開放模型”。
就目前而言,開源AI領域的贏家回報甚微,他們花費數億計美元開發模型,卻沒有直接回報。但那些鎖定用戶的公司或許能夠依托免費業務部分順帶銷售其他服務,就像谷歌將其搜索、YouTube和其他創收產品與Android操作系統捆綁提供壹樣。
Android本身就是開源的,並且建立在Linux之上,後者是壹個在業界仍被廣泛使用的開源操作系統。
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壹直將開源作為加速新興技術發展的壹種方式,因為它允許每個用戶查看代碼並提出改進建議。中國官員不僅在AI領域,還在操作系統、半導體架構和工程軟件方面鼓勵開源研發。
研究公司Omdia專注於AI的分析師Lian Jye Su說,由於擔心與美國技術的聯系被切斷,中國正在將開源項目作為戰略後備和應急資源來扶持。
今年的中美貿易戰就凸顯出,雙方如何利用各自的產業優勢——比如美國的英偉達(Nvidia)芯片和中國的稀土礦產——來獲取對方的讓步。美國官員擔心,如果中國的AI模型主導全球,北京方面會設法利用這壹點來獲取地緣政治優勢。
撇開政治不談,開源AI模型正在競逐企業級應用市場。許多客戶青睞開源AI,因為他們可以自由地對其進行調整並部署在自家計算機系統上,從而確保敏感信息留存在內部。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華僑銀行(Oversea-Chinese Banking)是東南亞最大的銀行之壹,該行已基於開源模型開發了約30種內部工具,包括使用谷歌的Gemma來總結文件,使用通義來輔助編寫計算機代碼,以及使用DeepSeek來分析市場趨勢。
華僑銀行表示,該行壹直避免受限於任何壹個單壹模型。該行的技術團隊會持續追蹤新模型的發布,可以隨時切換至更優的選項。華僑銀行也青睞那些為許多開發人員所熟悉的模型,這樣可以確保其獲得技術支持。
華僑銀行高管唐納德·麥克唐納(Donald MacDonald)表示:“任何時候,我們都大約有10個開源模型在使用。”
根據研究公司Artificial Analysis的數據,自去年11月以來,中國頂尖開源模型的綜合性能已經超越了美國最好的開源模型。該研究公司通過數學、編碼和其他維度的能力對模型進行評級,發現阿裡巴巴Qwen3的壹個版本優於OpenAI的gpt-oss模型。
然而,這款中資公司開發的模型的參數量近乎OpenAI模型的兩倍,這就意味著在處理簡單任務時,Qwen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算力來完成同樣的工作。OpenAI表示,其開源模型在推理任務上優於同等體量的競爭對手,並以低成本實現了高效運行。
美國主要的雲服務提供商已開始向其用戶提供gpt-oss。亞馬遜雲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表示,在其基礎設施上運行的這款OpenAI模型比DeepSeek的R1更具成本效益。
美國為遏制中國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SMIC)而采取的措施似乎產生了反作用。《華爾街日報》解讀中國正如何在全球AI競賽中迎頭趕上。封面圖片來源:Ryan Trefes/James Park/Bloomberg(英文視頻原發於5月)-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