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4 | 來源: 頭牛大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特朗普 | 字體: 小 中 大
當地時間11日晚,美國國民警衛隊進駐首都華盛頓特區。起因是川普總統宣布因首都華盛頓犯罪猖獗和秩序混亂,已進入“犯罪緊急狀態”;於是援引《哥倫比亞特區自治法》,暫時由聯邦政府直接管控華盛頓首都警察局,並派駐800名國民警衛隊協助恢復當地的法律秩序和公共安全。川普稱,這是把首都“從犯罪、流血、混亂、肮髒及更糟糕狀況中拯救出來的歷史性行動。這是華盛頓特區的解放日,我們將奪回我們的首都”。這壹舉措迅速引起全球圍觀。
我瀏覽了不同新聞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後發現,海外的自媒體和主流媒體之間對這項舉措的態度明顯不同。內媒則是在報道川普調動國民警衛隊進入華盛頓方面持非常謹慎的立場,反倒有壹群網評人紛紛踴躍站出來,給川普扣上“違憲”等標簽。不能不說,給壹群從來不知道憲法為何物的人講清楚美國憲法挺難的。今天我想從美國保守派的立場上,不吹不黑的聊聊這件事。
估計有朋友會說,你這不是已經預設立場了麼?站在美國保守派的立場上,就是支持川普,就是川粉!我覺得大可不必這麼想。因為今天的美國,保守派的立場其實更趨向於中立,甚至已經偏左。而民主黨則相當於贰叁拾年前的激進左派。如果非要給我貼壹個立場的標簽,我應該屬於“常識派”。而所謂常識應該是能夠被普遍接受和理解的、不需要專門學習的基礎知識和經驗。比如人不可以吃屎;比如,蒙上眼睛太陽照樣會升起;比如,你花了錢就有權利索取對應的商品或者服務;再比如,壹個人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卻逼著你信,那多半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先聊聊homeless,中文常被翻譯成無家可歸者。壹說到無家可歸這個詞,很多朋友腦子裡會浮現出的畫面是:昏暗的街燈下,壹個衣衫襤褸的老人蜷縮在牆角的陰影裡,臉上手上滿是污垢,每壹道皺紋都寫滿了悲苦;亦或是壹個在聖誕節還要被驅趕到冰雪覆蓋的大街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對於中國人來說,“家”是壹個無法被替代的詞兒。原因之壹是,在農耕文明中具有較為復雜的社會分工,人必須依托於宗族和血緣的紐帶生存和獲得安全感。此外,歷史上的華夏人只有交稅和服勞役的義務,卻從來沒有享受到國家福利對自己的保障。所以,“家”意味著壹種保障,也是最後的壹道防線。無家可歸,也因此被視為是人生的大不幸。
但是在美國等從海洋文明發展起來的西方國家裡,流浪本就是壹些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有過生活經驗,哪怕只是拾天半月的旅行經驗的朋友都會知道,在這些國家的都市圈裡流浪漢並不稀奇。和我們所熟悉的,人老了、喪失勞動能力了才上街乞討不同。在美國以及整個北美地區,流浪漢大部分都是50歲以下的青壯年。雖然也會有20%左右的流浪漢超過50歲,但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其實都有拾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街頭生活經驗。與此同時,還有大量18歲以下和以家庭為單位的流浪漢。洛杉磯的數據顯示,18歲以下的流浪者占比約為10%;另外還有15%的流浪者是以家庭為單位。既然這些“無家可歸者”並不是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會成為homeless?壹向以關注弱勢群體、普及無疆大愛的美國左派為什麼不施以援手?其實大部分homeless是自己主動選擇了這樣壹種生活方式,而激進左派的壹系列政策恰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反過來又成為民主黨擴張權力和收割選票的工具。
事實上,美國的流浪漢從來沒有脫離過社會福利的保障。他們餓了,可以在食物銀行領取到免費食物;病了可以獲得免費的醫療救助。他們穿的衣服住的帳篷都來自社會捐助。還會有志願者不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和幫他們剪發刮臉。美國的鄰居加拿大,在照顧流浪漢方面更是如同照顧親爹。不僅給其提供免費住處免費食品,還可以有專業的護士為流浪漢免費扎針。是的,前段時間加拿大的部分城市就因為政府要為流浪漢建設“毒品注射屋”引起軒然大波。這些人之所以還要在街頭乞討,是因為他們需要錢去購買酒和違禁藥品。想想看,這些流浪漢不需要工作就可以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犯點小罪也不用遭到懲罰,閒暇時候還能美美的抽上兩口“小神仙”,何其快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