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大紀元 | 有2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經濟7月全面降溫,叁大核心指標齊跌且均低於市場預期,顯示內需疲弱、房地產低迷、極端天氣與外部壓力同時沖擊經濟增長。
周伍(8月15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7月零售銷售同比僅增3.7%,不但低於預估的4.6%,也較6月的4.8%明顯放緩,創今年來最低。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為去年11月以來最低,低於預測的5.9%,且弱於6月的6.8%。
1至7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不及市場預期的2.7%,低於上半年的2.8%;其中房地產投資降幅擴大,前柒個月同比下滑12%。
高盛估算,僅7月固定資產投資就同比下降5.2%,為2020年3月疫情爆發以來最大降幅。
盡管外界長期質疑,中共當局可能對統計數據進行修飾,對經濟形勢的描繪過於樂觀。即便如此,7月官方數據中的多項指標仍同步走弱,難掩下行壓力。
信貸收縮與就業壓力加大
7月中國信貸活動也創下罕見低點,人民幣新增貸款20年來首次出現收縮,凸顯民間部門借貸與支出意願低迷。
就業壓力同步上升,城鎮調查失業率達5.2%,高於5月與6月的5.0%;16至24歲非在校人口的失業率已連續壹年維持在14%以上。
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新建住房價格已停滯逾兩年,7月同比下降2.8%,雖較6月的3.2%跌幅略收窄,但整體仍顯疲弱。與此同時,開發投資額、開工面積與竣工面積均大幅下滑,1至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2%,為伍年多來最差表現,反映出開發商即便在價格跌幅縮小的情況下,對市場前景依然悲觀。外部關稅壓力與內部問題交織
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動能放緩既受外部沖擊,也受到內部政策與結構問題拖累。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措施持續對中國出口與制造業形成壓力,雖然美中在5月達成的關稅暫停協議已延長90天,暫時避免高關稅回歸,但各項核心爭端仍未解決,包括從技術准入、關鍵礦產到產業政策與地緣政治立場等。
國內方面,北京近月加強“反內卷”政策,限制過度競爭,但也抑制了部分行業的投資與擴產意願。
多地還遭遇高溫、暴雨與洪水等極端天氣,打斷工廠生產與施工進度,與傳統淡季效應疊加,加劇了7月經濟放緩。專家:下半年看不到中國經濟復蘇
多家機構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恐低於官方5%的全年目標。
路透社調查顯示,202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或降至4.6%,2026年進壹步放緩至4.2%;第叁、肆季度增速分別僅為4.5%與4.0%。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黃梓純(Zichun Huang)表示:“我們幾乎看不到今年剩余時間經濟會有太大復蘇的理由。最新壹次政治局會議未承諾額外財政支持,這表明財政推力(fiscal tailwind)正在消退。”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榮靜(Jacqueline Rong)指出:“7月制造、房地產與基建投資全面下降,這種情況‘極為罕見’。”
她說,為了抑制所謂的“內卷化”,地方政府不得不“嚴格控制”對競爭激烈或產能過剩行業的新投資,這也抑制了制造業的開支。
她說:“如果8月經濟數據持續弱於預期,決策者可能會在9月底或10月初推出額外支持措施,以在第肆季度支撐增長。”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Lynn Song)表示,房價持續下跌壓抑消費信心。
“如果居民最主要的資產每個月都在貶值,很難指望他們會更有信心地增加支出。”宋林說。
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舒暢(Chang Shu)與中國經濟學家朱懌(Eric Zhu)分析:“中國經濟在7月份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失去動力,這強化了北京加碼刺激的理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在6月意外轉弱後繼續快速放緩,而投資(財政刺激的重要杠杆)也在7月同比萎縮,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