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6 | 来源: 联合早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婚姻 | 字体: 小 中 大
结婚前必须恋爱吗?婚后AA制现实吗?儿女不同姓可行吗?在女性和个体意识的推动下,中国社会近年来兴起一些强调协商与平等的新型婚姻形式。从拼婚、AA婚到两头婚,这些婚姻形式更契合部分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期待,但在现实挑战前也不乏脆弱的一面。
今年4月,33岁的北京影视制作人方晴(化名)豁了出去,在社交媒体小红书公开发帖为自己征婚。与一般寻找恋爱对象的人不同,她的诉求直截了当:不恋爱,直接结婚。
帖文开门见山地写道:“找个结婚搭子,婚后各自生活独立、经济独立,逢年过节或大事小情有需要时,配合对方完成约定俗成的任务。”
出乎她意料的是,留言区很快便涌入近百名有意向者回应。之后的两个月里,她逐一回复、筛选,最终与五名男生见面,并锁定了一名三观契合的男生,确定对方是理想的结婚对象。
她说:“我们相互认可、欣赏,虽然这些不代表能产生爱情。”
在婚姻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社会,近年来兴起一些更强调协商、自主与平等的新型婚姻形式。寻找“结婚搭子”正是其中一种以务实需求为导向的婚姻形式,也被一些网民称为“拼婚”。
没有感情基础,协商后步入婚姻,但维持相对独立的生活——这样的结婚形式,更像一场高效的合作,类似的征婚帖在中国的社交平台比比皆是。
方晴的拼婚对象是一名同在北京工作的男子,比她年长一岁。过去三个月,两人经常约吃饭、看电影,但她坦言从未感觉到暧昧。“其实每一次见面都是在观察对方,看符不符合结婚的要求。”
许多单身男女在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发帖征寻拼婚搭子。(取自网络)
为病重外公走上拼婚路
外人或许难理解,既然没有感情,为何非得结婚?甚至有人质疑,这算不算假结婚?
在中国的同性恋群体中,男女同志为满足社会期望而与无爱情基础的异性结婚被称为“形式婚姻”,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但更多异性恋者加入合作式婚姻的行列,是近年才较显著的趋势。
对相信结婚并非人生必选项的方晴来说,走上拼婚这条路,只因为90多岁的年迈外公。方晴从小由外公带大,如今老人家重病卧床。今年春节回家探望时,外公告诉她,希望自己离开这世界前,能看到她结婚。
外公的这句话触动了方晴内心的柔软一角。“换作以前,我肯定是敷衍过去。但现在他卧病在床,我觉得再也没办法说服他接受我的观念了。”
方晴认真谈过两段恋爱,一度考虑结婚,但恋情最终告吹。如今,她重拾结婚计划,正与拼婚对象筹备在一年内办婚礼。两人已开始见彼此家长,除了如何结识编了谎之外,其他关于两人的故事,她表示说的都是真话。
方晴并不觉得为长辈结婚是一种委屈,但面对有人质疑拼婚等于假结婚,她倒是有些无奈:“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在能力范围内哄老人高兴。我追求自己的人生,这和给家里人交代,并不冲突。”
按照她的计划,她与拼婚对象在婚后的生活安排,将如征婚帖中所写:各自居住,不干涉对方私生活,有需要时才以夫妻身份现身。由于对方希望有孩子,她甚至不排除生育,但强调主要的养育责任须由男方承担。
方晴如此看待婚姻的价值:“婚姻的本质是寻找一个人生伙伴合作,需要双方都有契约精神。我是在用筛选合伙人的标准看待婚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