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5 | 來源: 倍可親綜合報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白宮“股權模式”試水:美國要走向“國家資本主義”嗎?
導語
8月25日,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塞特在接受 CNBC 采訪時表示,美國政府可能會借鑒對英特爾的股權投資模式,未來入股更多企業,甚至不限於半導體行業。這壹表態迅速引發市場與輿論的廣泛關注:壹方面,它顯示美國政府正在探索新的產業政策工具;另壹方面,也有人質疑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正走向某種“國家資本主義”,甚至是“准社會主義”。
壹、事件回顧:英特爾成了“試點案例”
英特爾在今年獲得了壹筆約 90 億美元的資金,這原本是 2022 年《芯片法案》(CHIPS Act)所承諾的半導體補貼的壹部分。但與傳統的“直接補貼”不同,這筆資金將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注入公司。
哈塞特在采訪中強調:
這筆投資不會賦予政府投票權,也不會讓政府直接參與公司經營。
政府的邏輯是“過去聯邦資金撥付太快,但納稅人沒有得到回報”,因此通過股權方式至少能獲得未來分紅或資本收益。
他稱英特爾是“非常特殊的個案”,但同時暗示未來還會有更多類似交易,且不局限於半導體行業。
換句話說,美國政府正在嘗試壹種“股權化的補貼”,這與傳統意義上的財政撥款或稅收優惠存在明顯不同。
贰、政策邏輯:為什麼要用“股權”代替補貼?
從政府角度來看,這種轉變背後有叁大邏輯:
納稅人回報的正當性
過去數拾年,美國政府在危機時刻經常大規模救助企業,例如 2008 年的銀行業救助、2020 年疫情時期的航空業紓困。但這些資金大多是直接撥款或低息貸款,納稅人幾乎沒有長期收益。股權投資則可以在企業盈利或股價上漲時,讓國家財政受益。
產業政策的延續性
《芯片法案》本身就是美國近年來少見的大規模產業政策工具。補貼半導體是為了重建美國的制造能力、減少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如果股權投資成為模式,未來可能擴展到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戰略行業。
財政與政治的雙重考量
當前美國財政赤字高企、選舉政治壓力加大。如果僅僅不斷撒錢補貼,容易遭到反對黨和民眾的批評。將補貼轉為股權,既可以宣稱“政府不是白白送錢”,也能在輿論上獲得“保護納稅人利益”的話語優勢。
叁、市場與學界的質疑:美國在走向國家資本主義嗎?
盡管哈塞特強調“不會接管公司”,但市場上立刻出現了兩種不同聲音。
支持者認為:
股權化投資比無償補貼更合理,既幫助了企業,又有望讓納稅人獲得回報。
美國在面對中國、歐盟等競爭對手時,必須升級產業政策工具,光靠市場自發機制可能無法確保供應鏈安全。
這種模式仍然不同於傳統“國企控股”,政府既無投票權,也不直接幹預經營。
批評者擔憂:
壹旦政府持股,企業可能在戰略決策上更容易受到政治壓力。例如,是否遷廠、是否對特定客戶供貨,可能受到“政治指令”的影響。
這種做法與美國長期奉行的自由市場理念相悖,可能被解讀為走向“國家資本主義”。
如果范圍擴大,不僅半導體,其他行業也可能尋求“國家股東”的庇護,導致企業之間不公平競爭。
有學者更直言:“當政府持有股權並決定投資哪些企業時,本質上已經是產業選擇,距離國家資本主義並不遠。”
肆、歷史回顧:美國真的是第壹次這樣做嗎?
實際上,美國政府在歷史上多次以股權方式介入企業:
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財政部通過TARP(不良資產救助計劃)購買了花旗、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的優先股。雖然後來大部分資金回收甚至盈利,但在當時引發巨大爭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