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7 | 來源: 紐約時報 | 有2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在北京馬駒橋附近的壹個勞務市場找日結工作的工人,攝於今年7月某日凌晨4點左右。每天聚集在這裡尋找賺錢機會的人來自全國各地。
凌晨4點,這個拾字路口很安靜,但並非萬籟俱靜。通宵營業的早餐攤點著日光燈。人們——以男性為主——叁叁兩兩地閒站在人行道上,默默地啃著饅頭。所有人似乎都在等待著什麼。
大約4點30分時,第壹縷曙光出現,眾人所等待的緣由也變得清晰起來。
包工頭們騎著電動車來到這裡,沒下車就開始大聲報出日結工資——170元!180元!早起者將包工頭們團團圍住,聽聽有什麼活:在建築工地澆築混凝土、包裝瓶裝飲料或打掃建築物。越來越多的務工男女從附近廉價的宿舍湧向這裡。到太陽完全升起來時,位於北京南郊馬駒橋的這個拾字路口已擠滿了數百人。
到凌晨5點,馬駒橋拾字路口附近已聚集了數百人。
這裡是北京最大的日結工市場,每天凌晨,全國各地的人們聚集在這裡,爭取壹天辛苦工作的機會。運氣好的坐上面包車前往打工場所,有些人自帶安全帽或拖把。運氣不好的繼續等待下壹個包工頭,或者回家。到早上8點時,人群已經散去——至少在那天,打工者的命運已定。
幾拾年來,隨著務工人員從農村湧向城市,推動中國崛起,類似場景在中國各地不斷展現。日結工市場是新來者找到立足點、開始為過上更好的生活努力的地方。北京壹個有名的說法是:“落難必闖馬駒橋。”
但中國的經濟增長在放緩。“落難”者似乎已經多到超過了馬駒橋的應對能力。
房地產市場難以為繼,所以建築工地的崗位和工資都在減少。工廠想要更年輕、有更多專業技能的工人。這意味著許多年齡較大的打工者受到冷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