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8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尋找“贰戰”中失落在山林的盟軍戰機就像打撈沉沒於深海的“裡斯本丸”號。
當年壹同消失的,還有戰機搭載的具體的人,以及他們與這世間絲絲縷縷的聯系。
“THE FOURTEEN MOUNTAINS”是壹支中美民間合作的探險隊,團隊成員長期在山間尋找“贰戰”期間失蹤的盟軍飛機。
他們收集民間線索,再就著“駝峰航線”按圖索驥,跋涉山中密林,搜尋破損零件,核實檔案細節,打撈出那些塵封於時間裡的人和事。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現世的人們鉤沉、拾遺,讓原本壹同隕落的歷史重現眼前,發現原來除了戰爭本身的殘酷,還有那些真實發生的援助和人性中不言自明的善意。
埃德溫·維岑伯格(Edwin J. Witzenburger)隸屬美國陸軍第拾肆航空隊,即國內俗稱的“飛虎隊”,1945年3月5日,這名作戰經驗豐富的少校再次從越南河內市舊法國博物館上方飛過,掃視投彈成果:原本閃爍的金色圓頂已經消失,僅剩底層和贰樓燒焦的殘骸。
他在回憶錄中描述了這場針對日軍侵占地區軍事總部的突襲——小日本(”Nips”)總是棲身於民居甚至醫院和學校的保護中,借此免受空襲。而此次投彈精准無誤,完美避開了民居,正當他在匆匆壹瞥中得意時,機身突然搖晃,他成了隊伍中第壹個被敵人地面火力擊落的人。
他在跳傘後看著靜止的大地——降速慢得夠他等日軍集合了,他試圖抓住傘繩加速,發現開傘索的D型環還握在手中,他本應該扔掉才能騰出手去控制降落傘的降速和落地,“該死,但我拿著這個真聰明。它會成為壹件很棒的紀念品”,隨即他意識到還有更緊迫的事,才把D型環扔了。
拾天之後,他在機緣巧合下與法國空軍科格爾中尉(Lieutenant Coguard)飛往中國雲南省蒙自市的飛虎隊基地。臨降落,飛機快速倒轉、以70度俯沖鑽過雲洞,他壹度覺得機翼會被折斷,最終科格爾憑借近乎頑強且卓越的駕駛技術,最後讓那架服役超20年、沒有刹車的“老爺機”Potez-25橫在了跑道上。
“他是個英俊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能力有著只有法國人特有的自滿自信。”埃德溫·維岑伯格寫道,科格爾出身於壹個富裕的貴族家庭,他曾驕傲地展示過父母的照片,還有壹張女友的,“他相信她會壹直等待他回到深愛的法國”。
很快,科格爾離開了蒙自,伴隨Potez-25呼嘯而過,埃德溫·維岑伯格注意到它的壹小塊蒙皮(相當於飛機的“皮膚”)在空中撕裂了,那塊布滿裂紋的布料飄到他的身旁,像壹個不祥之兆——科格爾和他的老爺機自此失聯。直到80年後,謎底才逐漸浮現。
壹
2024年11月,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叁岔河村的壹個小院前,壹根隨手扔在土灶旁的吹火管引起了王健的注意。他上手壹拎,異常地輕和硬,“明顯是壹個質量很好的鋁合金或者不銹鋼”。他從村民口中得知,這是其祖輩多年前在山上壹墜機處撿的,但知曉地點的人基本去世了。
王健對墜機零件的敏銳意識,源自他與團隊“THE FOURTEEN MOUNTAINS”對贰戰盟軍墜毀飛機的長期搜尋。
該公益項目名為“重返駝峰”,因為搜尋繞不過當時盟軍用以運輸物資的“駝峰航線”——1942年5月,中國最後壹條與外界聯系的交通線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為了向中國輸送物資,中美開辟了壹條從印度阿薩姆邦到中國昆明的航線,它需穿越喜馬拉雅山南段多座山脈,連綿雪峰及高低起伏的飛行軌跡形似駝峰,駝峰航線由此得名。
這條航線下的峽谷也被稱為“鋁谷”。飛虎隊遺孀奇克·昆因(Chick Quinn)在個人出版的《鋁谷》(“The Aluminum Trail”)中描述航線主要途經地時寫道:“幾百架飛機的殘骸散布在陡峭的山崖上和峽谷中,飛行員甚至可以根據金屬的反光以及墜毀飛機冒出來的煙指引航向。”
1944年6月,雲南蒙自機場擴建,壹方面保障駝峰航線物資運輸,另壹方面也成為了飛虎隊南下作戰的中轉樞紐。
王健在研讀完大量贰戰檔案材料後,與飛行員對照衛星地圖模擬作戰航線,將尋機地點鎖定在中越邊境的雲南紅河州金平縣周邊地帶,距離當時擴建的蒙自機場(今蒙自市新安所街道)約130公裡。2024年5月,他們開始在金平展開實地搜尋,並在叁個月內找到了第壹架飛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