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4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特朗普 | 字體: 小 中 大
羅世宏?2025年09月03日
根據《紐約客》記者柯克帕特裡克調查估算,自川普第贰任期以來,他與家族從白宮決策中獲利高達34億美元。(資料照片/美聯社)
美國白宮日前公布最新財產申報,揭露美國總統川普在就任第贰任期後短短柒個月,已完成約690筆交易、購入至少1.037億美元的公司與地方債,投資標的涵蓋地方政府、學區、機場、公共事業,以及高通、家得寶(Home Depot)、T-Mobile 與 Meta 等公司債。申報資料顯示,首筆交易發生在他宣誓就職的翌日,之後壹路加碼至八月初。這是前所未見的總統財富操作規模,也再次將“公私分際”問題置於聚光燈下。
形式上,川普並未違法。美國《聯邦政府倫理法》(Ethics in Government Act, 1978)並未強制總統將個人資產交付“盲信托”(blind trust)。然而,自卡特(Jimmy Carter)總統以來,美國歷任總統大多選擇將資產交付“盲信托”管理,藉此切斷自己與投資細節的聯系,好讓個人財富不至於因政策決策而獲益。久而久之,這成為壹種維系“公共信任”的政治倫理慣例。川普卻完全背離這條不成文規則,他延續“商人總統”的姿態,持續深度參與金融市場,而其投資標的又與聯邦政策密切纏繞——從半導體產業、科技平台治理,到地方基礎建設,幾乎無壹不落在白宮決策范圍之內。換句話說,當制度本應維護的“信任屏障”被拆解,總統的每壹項決策都難免被懷疑帶有個人及家族親信的“荷包考量”。
新型態的美式腐敗
政治經濟學者麥可.強斯頓(Michael Johnston)近日在《外交事務》撰文〈新美式行騙術〉(The New American Hustle)指出,美國長期處於他所謂的“影響力市場”(influence markets)型腐敗:政治影響力成為可合法交易的商品,透過游說、政治獻金與人脈關系即可左右立法與監管。這雖不是赤裸的賄賂,但卻讓多數公民在政策制定中被邊緣化,最終導致“監管俘虜”(regulatory capture)。
然而,川普的治理風格早已超越這種制度內的“影響力買賣”。他直接將官方決策個人化,讓總統職位淪為私人交易的舞台。根據《紐約客》記者大衛·柯克帕特裡克(David D. Kirkpatrick)的調查估算,自川普第贰任期以來,他與家族從白宮決策中獲利高達34億美元,其中僅加密貨幣就占23.7億美元;此外,還包括卡達政府贈送的壹架市值1.5億美元的豪華專機,以及來自中東地區房地產與授權合作的超過1億美元收益。
強斯頓批評,這樣的情況已不再是制度縫隙裡的“灰色腐敗”,而是“官方巨擘”(official mogul)型腐敗──政治權力與私人利益完全重疊,政治領袖把公器當私產,透過“合法外衣”下的不義操作鞏固財富與權勢。這種強人治理雖未必依靠暴力,卻能靠制度漏洞、特赦、私人交易與政策優惠壹步步把民主機制空洞化。
這壹轉向,也能從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清廉印象指數”(CPI)變化看出端倪:美國在2014年得分為 74分、排名第 17;到2024年則跌至 65分、排名並列第 28。這不僅反映形象下滑,更折射出制度護欄正在松動。這不只是排名的下降,而是民主信任正在加速崩解的警訊。
腐敗與政治報復成為美國政治的日常
美國政治腐敗型態的轉變,伴隨而來的還有執法機關的逐步退場。日前,美國國會民主黨議員伊麗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等人聯名致函司法部長帕姆·邦迪(Pam Bondi)與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卡什·帕特爾(Kash Patel),質疑司法部公共廉政處(Public Integrity Section)被掏空,FBI專責調查貪腐的部門則遭關閉並並入其他單位,形同向有意違法者亮起“綠燈”。信函同時點名,川普總統涉足加密貨幣、接受外國政府豪華專機、對大金主家屬進行特赦等腐敗爭議事件,但聯邦執法機構卻選擇性辦案,甚至是不聞不問。與此同時,白宮主導的“武器化工作小組”(Weaponization Working Group)更公開表示要點名並羞辱川普政敵,跨越了水門事件以來司法部門恪守的紅線。這種“放棄廉政—司法政治化”的雙重趨勢,將使腐敗與政治報復逐漸成為美國政治的日常。-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