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9 | 来源: 欧亚新观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俄罗斯 | 字体: 小 中 大
9月16日,“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网站发表了亚历山德拉·普罗科彭科题为《停滞陷阱。俄罗斯经济能回到平时轨道吗?》的文章。该文分析称,俄罗斯因俄乌冲突陷入经济军事化与“停滞陷阱”,形成军工繁荣而民用凋敝的“双速经济”;即便冲突结束,其经济也因结构性失衡、劳动力错配及西方制裁难以转型,强行削减军费将引发崩溃,持续维持则加剧内部矛盾,最终无法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现将该文编译如下,仅供参考,文章观点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已经接近伟大的卫国战争,因此似乎无休无止。但迟早会结束,出现了下列问题:俄经济重返平时轨道,从军用向民用领域重新分配需求。至少在发出关于积累萧条风险和威胁的最后警告前,政府经济集团和中央银行想这样做。
同时普京继续秉持“特别军事行动”政策直至最后胜利和经济军事化,在制裁、高通胀、生活水平下降和结构失衡面前并未收手。即使不久的将来俄乌冲突结束,国防领域转型也不是优先事项。相反,克里姆林宫的计划是军队重新装备和补充库存,这至少将在未来三年内维持对军工复合体产品的需求。
这一选择可以理解。即使普京想回到平时经济,但近三年强调军事领域和动员模式已经导致,俄罗斯深陷近增长速度和内部失衡的“停滞陷阱”。任何试图快速削减开支的举动(如果发生的话)都将导致崩溃。然而,无限期地供养军事机器也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俄罗斯迟早将不得不再次经历艰难历程,通过全方位的同步调整回归民用经济。
双速经济
过去三年,俄罗斯形成了双速经济:与军事冲突相关的部门因优先获得有限资源(原材料、资金、技术)而增长繁荣;而私营部门、中小企业和消费品行业则因制裁、税收增加和资本获取受限而面临人为的机遇压缩。
类似机制产生了经济吸尘器效应:资源从不太优先的领域向重要战略领域重新分配,让国家可以向关键方向集中资金,但产生了结构性失调。这显而易见,例如,根据包括武器弹药金属产品生产的统计:冲突爆发后这一类商品的生产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非军用产品的产量却下降。
克里姆林宫主导的过度军事化和保护主义,成为经济需求的主要驱动器。消费需求受到通货膨胀的限制;私营投资需求受到预算开支的排挤。经济已经固化为下列模式:“军事红利”对于某类贸易和公民而言,发挥着与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油气超级收入同样的功能。
区别在于,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原料超级收入从外部进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预算重新分配,同时创造消费和投资需求。现在国家将所有明显减少的原料收入用于军事,而开支用于生产在乌克兰战场上被摧毁的坦克、无人机和炮弹,以及向军人支付生前及身故赔偿。
对外贸易仍保持顺差,但以高额折扣出售油气,在西方实施禁运的条件下供应地理仅限于亚洲和全球南方,新的买家获得了强大的谈判杠杆。进口受到制裁,加重了贸易延迟,降低了生产的技术密集性。资本账户关闭:实施出口收汇强制结算管制与资本外流规范性限制。形式上平衡保持稳定,但是通过严格的行政支持,而非经济的灵活性来实现。
投资集中于军工综合体和进口替代项目,经常是低技术的。由于税收压力和不确定性对面向出口领域的私人投资减少。排挤效应导致,存在融入全球链潜力的领域(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制药和IT行业)丢失阵地,实际上衰退。
回归之路的代价
俄罗斯国防开支吞噬了近8%的GDP——要想摆脱军事依赖而不引发经济崩溃,必须同时严格满足五个条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