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4 | 來源: 營養師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兩年減脂圈刮起“少主食、多蛋白”風:米飯靠邊站,雞胸和蛋白粉成了主角。很多人把它當成更“幹淨”、更快瘦的吃法。
但我想先按個暫停鍵:流行不等於真的好,飲食攝入比例失衡常會帶來看不見的“賬單”。至於具體藏著哪些坑,我們來壹壹說清。
壹、少吃主食,血糖更不穩定
這幾年為了好身材和減肥,不少人把米飯、饅頭“降級”,覺得主食越少就越瘦。
可從營養角度看, 優質主食比如全谷物、雜豆、薯類,就像身體的電源穩壓器,這是因為它們富含碳水和膳食纖維,血糖生成指數(GI)相對低,可以給大腦和肌肉長時間穩定供能,飯後血糖也不易“坐過山車”。
中國營養學會和歐洲食品安全局分別建議每日總能量50~65%、45%~60%來自碳水,更貼合長期代謝需要。
當主食被壹刀砍掉,大家反而會想吃更多油脂和大塊肉,這就容易導致總熱量不降反升,至於蛋白質,部分還會被拿去當“柴火”燒補充所需熱量,修復與免疫反而更易出問題。
再說主食裡的纖維,它除了包裹著葡萄糖減緩入血外,也能被腸道細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研究發現短鏈脂肪酸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相關。
所以粗糧裡的纖維缺位,腸道細菌缺吃少喝,發酵的短鏈脂肪酸會變少,胰島素敏感性就可能會降低,增加高血糖風險。
證據也很直觀。
2020 年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上的研究,納入近20萬人、長期隨訪發現,全谷物攝入更高跟2型糖尿病風險更低顯著相關。
而 2024 年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上,超過 10 萬人的前瞻性研究也顯示,整體升糖指數/升糖負荷越高,糖尿病發生風險越往上走[2]。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天攝入25-30克纖維,遺憾的是國人的人均纖維攝入量只有10.4克[5],這跟國人谷物供能持續走低關系很大。
簡單來說,主食不是壞人,把“好主食”留在餐桌上,血糖更穩、腸道更開心、身體更省心。
贰、主食少了蛋白多了,更快衰老-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