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4 | 來源: 晚點LatePost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個億的小目標,和AGI的大目標。”
2025 年 6 月,Meta 以 143 億美元收購 Scale AI 49% 股權,招募 28 歲的 Scale AI 創始人亞歷山大·王(Alexander Wang);這之後,Meta 天價招募頂尖 AI 研究員,開出了最高 4 年 3 億美元驚人薪資。
這些新血液和 Meta 原本的部分 AI 團隊在 6 月底正式組成 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SL),由亞歷山大·王和前 GitHub CEO 奈特·弗裡德曼(Nat Friedman)共同擔任負責人。
就在大家期待 Meta 壹雪 Llama 4 的失利時,9 月,Meta AI 團隊離職潮爆發:既有已在 Meta 工作了 12 年、參與 PyTorch 構建的 Bert Maher(加入了 Anthropic)等老員工離開;也有兩位加入不足 2 個月的 OpenAI 研究員又重返 OpenAI(Avi Verma 和 Ethan Knight)。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了 Pokee AI 創始人朱哲清(Bill Zhu),他曾在 Meta 工作 7 年多,擔任 Meta “應用強化學習” 部門的負責人,去年 10 月開始創業,做以強化學習為內核的 Agent。
Pokee AI 在今年 7 月完成了 12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前不久被美國知名科技投資機構 a16z 列入智能體工作流的標杆企業目錄。
朱哲清分享了他觀察到的/硅谷頂尖 AI 人才的流動趨勢,Meta、Google、OpenAI、Anthropic 等美國核心 AI 公司的組織特點,和由此延伸的業務策略;以及,作為壹個 AI 創始人,如何在今天打造原生於 AI(AI-Native) 的新組織。
以下是播客的文字整理,有部分精簡。
Meta 曾是創業氛圍最濃厚的硅谷大廠,但疫情期間變臃腫
晚點:Meta 近期經歷了天價挖人到人才流失的戲劇性轉折,甚至有 2 名剛被挖來不久的 OpenAI 研究員又回了 OpenAI 。你認為這是怎麼發生的?
朱哲清:硅谷人員流動頻繁,但叁個月內就跳槽的不多,更何況他們在 Meta 拿到的薪資包比在 OpenAI 等公司更優厚。這次有人快速離開,可能是不習慣 Meta 的環境。
我 2017 年加入的前兩年,Meta 是美國最有創業氛圍的大公司:寫代碼、審批、上線到生產環境,整個流程只要幾小時,非常高效。疫情後,流程沒變,但 Meta 組織更臃腫了,VP 層級變多,每次迭代都要經過多個 VP 審批,可他們往往既不懂項目也沒時間,只是形式化地審核壹遍,留下壹堆批示,搞得大家都很不爽,很多人因此離職。
同時,Meta 的內部 “政治斗爭” 比較多。這次離職的員工很多來自OpenAI或 Google,他們往往不擅長在有政治斗爭的環境裡工作,會覺得在浪費時間。而這類高層級人才的選擇很多,往往被拾幾家公司同時搶,他們會快速離開就不意外了。
晚點:扎克伯格現在讓 28 歲的亞歷山大·王來負責超級智能實驗室,是不是在嘗試改變,試圖重新打造壹個更扁平、更接近創業文化的組織?
朱哲清:我認為這是他的初心。但 Super Intelligence Lab 已有 5000 人,而現在壹個 SOTA 模型(State Of The Art 模型,指在某壹任務/數據集上,當前公開評測中表現最好的模型)的核心訓練團隊其實不超過 50 人,其中贰拾多人做模型設計和調優,贰拾多人負責基礎設施和工程支持,還有壹些產品經理思考功能方向,比如模型哪些部分重要、哪些不重要。剩下的組織都在做相對邊緣化、不是主線的產品。
所以,如果 Meta 的目標是讓 Llama 超過 GPT-5,它可能需要的是壹個 150 到 250 人的核心團隊,把事情做到極致,而不是壹個 5000 人的大團隊,那反而會互相掣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