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8 | 来源: 后浪电影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影视行业,“编剧” 二字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规则。
不少人埋头写了故事大纲、人物小传,甚至为角色调研熬夜查资料,最后却连 “编剧” 署名都没捞着,只落得 “编剧助理” 的头衔;也有人参与了剧本创作,却因贡献度界定模糊,在署名排序上争执不休。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编剧挂名的行业真相,帮你避开职场误区,守护自己的创作成果。
谁能挂 “编剧”?动笔写剧本是关键
原则上,只有真正动笔撰写剧本的人,才有资格挂名 “编剧”
那些负责前期筹备的工作,哪怕付出大量心血,也与 “编剧” 头衔无关:
构思故事框架、撰写分集大纲;
设计人物设定、撰写人物小传;
为角色做专业调研(如为律师角色查法规、为厨师角色访后厨)。
这些工作的参与者,通常只能署名 “前期编剧助理”“资料收集”“前期创意支持” 等,属于 “辅助角色”,而非核心 “编剧”。
华语圈现状挂名混乱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无论是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还是新加坡,华语影视圈都没有统一的编剧挂名规范,也缺乏权威仲裁机构,导致 “署名争议” 频发。
1. 知名电影案例:挂名 “泛滥” 的现实
中国台湾影视圈曾出现过30集剧集前后有9位创作者参与,报名金钟奖时9人全被列为 “编剧” 的情况。但实际上,其中不少人只负责了故事大纲或分集构思,并未真正动笔写剧本。
更典型的是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原始故事大纲出自一位新人编剧,他甚至凭此大纲获奖,可由于缺乏剧本创作经验,制作方最终请资深编剧完成剧本并调整故事。即便这位新人后续参与了部分剧本工作,最终也只挂名 “原创故事”,与 “编剧” 无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