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3 | 來源: 科普中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此時正值國慶假期,在熱門的旅游景區裡,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壹對情侶站在風景如畫的湖邊,並沒有沉醉於微風拂面的愜意,而是忙著調整角度、擺好姿勢,只為拍出壹張能收獲無數點贊的“人生照片”;壹家人來到歷史悠久的古跡前,匆匆瀏覽後便開始輪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車上才發覺,古跡的名字和歷史幾乎沒留下什麼印象;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義。相機或手機在旅途中的地位已經不可或缺,隨處可見高舉著鏡頭“掃攝”周邊風景的人。有人會為了拍出壹張滿意的照片,在網紅機位排隊等待兩小時;也有人放棄了旅途中的當地美食,選擇隨便吃點趕緊回酒店修圖發帖。
當“出片式旅行”成為壹種潮流,旅行的意義也與以前截然不同:有聲音說,我們正在共同打造壹種很新的旅行方式,由旅行中“在場”的人拍照出片,存在於媒體中的平台世界能共同參與;但也有聲音認為,這種拍照優先,“人和風景之間始終隔著壹層鏡頭”的旅行方式,不僅讓人掉進“精裝朋友圈,毛坯旅行體驗”的陷阱,更令旅行本身變得碎片化。
為何我們對拍照打卡會有執念?
如今,旅行者在規劃行程時,也往往會把拍攝地點作為重要考量因素之壹。
有些地方之所以成為網紅旅游地,正是因為那裡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景點和商家也投入其中,打造層出不窮的網紅打卡點。
當我們執著於“旅行出片”,到底是在執著什麼?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行為背後有著復雜的心理動因體系。
從自我呈現理論的角度來說,在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平台放大了人們理想化自我呈現的需求——人們精心策劃每張旅行照的拍攝角度、細節和文案,希望通過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進行互動,來構建理想化的虛擬人格。
網友們經常把節假日期間的朋友圈比喻為“旅游攝影大賽”,精拍精修的各種九宮格展示,既是壹種攝影水平的“暗中 PK”,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拍攝者的經濟實力和審美選擇(旅行目的地和拍攝點的構思)。
圖源:某社交平台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傾向於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觀點,從而獲得自我定位和滿足感,而“出片式旅行”能獲得他人的關注、點贊和評論,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
更深層的動機來自身份認同的需求。我們處在壹個流動性強的現代社會,隨著社群紐帶的弱化,人們迫切需要壹些可視化的符號,來證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符合某個群體規范。而旅行照片在這種情境下,也充當了“社交貨幣”的功能。
當旅行的意義,被“過度出片”消解
當拍照打卡成為旅行中過於重要的目標時,人們的感知也變得分散和碎片化,逐漸淡化在場的整體感受與欣賞能力。
在壹些“打卡聖地”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旅游者只是忙於尋找可拍攝點,拍完之後立刻離開,並沒有更多的體驗;甚至是明明身處現場,卻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只是忙著修圖上傳到社交平台。
“出片式旅行”最直接的負面影響,也體現在關系層面。許多情侶在旅途中因為拍照頻率和拍攝水平發生爭執;家庭出游時,長輩想要“全家福”,而年輕壹代忙著拍攝個人網紅照,原本溫馨的旅途演變成了代際審美沖突現場。-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